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13:33: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十一章 劳动关系 考过 2次简答;3次案例
07.1定&07.10定&13.10选1、劳动法律关系(识记):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人们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关系的前提是: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规范。
02.10简&04.7简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取决的因素P373:1)生产过程中以其他要素投入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2)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3)其他要素投入的供给弹性;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07.7定&05.7定3、集体谈判&集体协商P367: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
▲13.1简&12.10选4、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领会)P357
答:1)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规范为前提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法律对人们的劳动行为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调整而出现的一种状态。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关系。3)是一种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之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等关系。4)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是由观念抽象状态转化为现实秩序的一种状态。
▲09.10简5、简要说明企业雇佣调整的具体形式及特点。P196
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形式主要有以下制度P366:集体协商制度、雇员参与企业管理制度、工会参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决策、建立协调劳动关系的机构(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一个独立程序,具有群众性、自治性、非强制性等特点,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雇员参股制。
▲14.4选&13.10简&09.10多选&12.1多选&08.10选6、简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特征(领会)。P355 答:1)劳动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是这种关系的基础,也是它的实质与内容。(劳动关系的核心是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劳动关系通常与集体劳动相联系,通常与有酬劳动相联系。2)劳动关系有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兼有的特征。3)劳动关系有平等性与隶属性。4)劳动关系的当事人是特定的。
▲10.10案7、我国劳动关系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物质利益原则为建立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奠定了基础。 物质利益原则的内容(简答应用)P364:
(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明确各种利益主体有自己独立的物质利益,保障利益主体追求自己应得利益的权利, 不允许在利益主体之间搞“平调”,从而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物质利益平衡机制。解决各种独立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实行平等协商、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或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利益主体之间唯一可以接受的利益平衡方式。
(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国家利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调节国家和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强制手段,使每个利益主体都不能为自身的利益而为 所欲为,从而使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个利益主体利益协调发展。
10.10案8、H公司想让员工A走人,但又不想赔偿。于是H公司就核查了A的学历真伪,又查到A在进入H公司之前的职位、工作时间等,结果发现A的简历存在做假的问题。H公司就认定与员工A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即A损害了H公司的知情权,隐瞒真实学历、工作经历等,并且以欺诈手段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最后H公司以此为由请员工A走人,并且没有作出任何赔偿。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中,第8条谈了关于知情权,内容如下: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第26条谈及劳动合同无效,其中第1款如下: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在学历、身份、工作经历方面作假,则会导致极严重的后果——劳动合同无效、被解聘、拿不到赔偿。(1)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
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3)本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目标基础内容中的哪一项内容?(2分) 答:1)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是以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为目标。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物质利益原则。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2)物质利益平 衡机制。(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3)分析该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条件中的劳动合同制。
10.1案9、 “近些年来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备,一些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难。”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玫说。此前,劳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不承认与劳动者有事实劳动关系,不支付经济补偿金;②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③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有的用人单位设立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⑤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目的是不交或是少交社会保险金,降低用工成本。
要求:(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3)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应如何得以较好的解决,其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目标基础条件中的哪项内容?(4分)
答:1)由利益一体型转换为利益协调型;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物质利益原则,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 (1)物质利益激励机制。(2)物质利益平衡机制。(3)物质利益调节机制。(4)物质利益约束机制。 3)约束机制
09.1案10、《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 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 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霸王制度”,这种单方的规定很难保证员工的利益,因此《劳动合 同法》规定,在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了算,这样更好 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要求:(1)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什么目标?(2分)(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 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3)分析该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条件中的哪一项?(2分)
答:1)由利益一体型转换为利益协调型;2)在新的劳动关系中贯穿物质利益机制,即物质利益激励,平衡,调 节,约束机制;3)约束机制
1、劳动关系分类P354:
1)从业关系:反映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关系;
2)组合关系:包括一般分工与特殊分工关系。一般分工是宏观的组合关系,也就是国民经济结构关系,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或产业劳动力分配的比例与结构;特殊分工是微观的组合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关系。
3)分配关系:反映劳动产品如何分配。此种定义的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广义的解释。
2、劳动关系(识记)P355:狭义含义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为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另一方当事人为资本产权的代表者即经营者。如雇主与雇员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雇主让渡自己的劳动力,雇主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其中,工资及其他劳动条件是连接雇主与雇员的最基本的因素。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交换关系。
08.1选&13.10选&12.10选&08.10选3、劳动关系的类型。(识记)
答:生产要素分配给不同的所有者,以及财产权不可侵犯原则的作用,是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由于对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性质和利益关系处理原则的不同,劳动关系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1)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主导观点为阶级斗争的观点,将劳动关系划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1) 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阶级斗争的理论是指导劳动者的基本原则。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调整的途径分别是:其一是通过社会革命的形式彻底改变劳动关系的性质;其二是建立一种灵活控制结构。
(2)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劳动关系的主要形态。
2)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类型划分的依据是:生产要素的合作论。主要存在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
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双方的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并实现共同的利益。建立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应当遵循物质利益原则。
4、劳动力产权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是劳动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工资、劳动条件和职业的稳定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雇主或用人单位通常并不是资本产权的最终所有者,但他享有资本的经营权—法人财产权。享有法人财产权或经营权的雇主在劳动关系中是用工主体,其行为目标是利润、效率。
5、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调整的各种形式当中,集体协商、谈判,订立集体合同占主导地位,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也只能是在符合国家劳动立法基础上的集体谈判。
6、企业改革,以及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的变革,使得劳动关系的构成、运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地位、相互关系以及处理方式实现了重新调整。
▲7、我国劳动关系类型的转变P363: 我国的劳动关系正处在历史的转换时期,从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劳动关系,即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转换为利益协调型的劳动关系。主要表现在:1)劳动关系主体明确化;2)劳动关系多元化;3)劳动关系利益复杂化;4)劳动关系动态多变化;5)劳动关系的利益协调机制趋于法制化。
8、货币工资决定,工会必须面对一条向右下倾斜的劳动力需求曲线。这样,无论是这条曲线的位置还是其弹性大小,都会对工会达到目标的能力构成一种约束。
9、企业劳动关系调整形式主要是集体合同制度。
10、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条件的决定方式能为劳动关系双方接受的,只能是符合国家劳动立法的基础上的集体谈判。
08.1选11、在集体谈判过程中,工会组织当然希望达成对自身极为有利的条款,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政府,另一个约束条件是市场,这是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约束条件。
▲13.10多选&13.1选&12.10多选12、工会弱化约束条件的方式P373。(领会)
答:工会一般通过以下活动力求弱化市场约束:1、工会通过对立法的支持和直接的公共关系运动改变对最终产品的需求。对限制外国的最终产品在国内的销售量进行大量的社会活动。2、工会特别重视技术变化和工艺流程等能够造成对劳动力替代的问题(例如,在集体合同中规定工作岗位的最低定员,以防止雇主随意以其他投入替代劳动力)。3、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大量低工资劳动者,也是对工会提高工资努力的一种威胁。4、工会大力支持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收入保证计划,以及社会劳动力流动的某些管理政策等,以降低这类劳动力的市场存量。5、限制雇主用其他投入替代劳动力。6、积极支持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各种劳动标准。
13、由于是劳动关系双方竞争共同决定工资和雇佣量,那么经过谈判,双方的福利从理论上能够得到改善。因此就存在一系列至少可以使其中的一方获益而却不使另一方受损的工资和雇佣量组合,这些组合被称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