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0 5:04: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食品化学习题集
(2)单细胞蛋白
单细胞蛋白质是指以工业方式培养的微生物,这些菌体含丰富的蛋白质,可用作人类食物或动物饲料。它是一种浓缩的蛋白类产品,含粗蛋白、维生素、无机盐、脂肪和糖类等,其营养价值优于鱼粉和大豆粉。开发上的优势:原料资源丰富、生产投资少、生产速率高、不需占用大量的耕地、不受生产地区、季节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3)昆虫蛋白:
昆虫具有食物转化率高、繁殖速度快和蛋白质含量高的特点,被认为是目前最大且最具开发潜力的动物蛋白源。它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组分分布的比例与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制定的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模式非常接近。因此,它是一类高品质的动物蛋白质资源。目前国内外已大规模工厂化生产昆虫蛋白系列食品。
(4)叶蛋白
叶蛋白是以新鲜的青绿植物茎叶为原料,经压榨取汁、汁液中蛋白质分离和浓缩干燥而制备的蛋白质浓缩物。它没有动物蛋白所含的胆固醇,具有防病治病,防衰抗老,强身健体等多种生理功能,是具有高开发价值的新型蛋白质资源。 5 论述蛋白质对食品色香味的影响。
在食品加工工业中加入蛋白质,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风味物质。 (1)蛋白质的苦味:
水解蛋白质和发酵成熟的干酪有时具有明显的苦味;牛奶变质呈苦味均是由于蛋白质水解产生了苦味的短链多肽和氨基酸的缘故。
(2)蛋白质的异味:
醛、酮、醇、酚和氧化脂肪酸可以产生豆腥味、哈味、苦味或涩味,当它们与蛋白结合时,在烧煮和咀嚼后会释出而令人反感。
(3)天然蛋白质衍生物的甜味:
氨基酸及其二肽衍生物和二氨查耳酮衍生物两类甜味剂已经投入工业化生产。它们是由本来不甜的非糖天然物质经过改性加工成为高天度的安全甜味剂。
(4)风味结合:
油料种子蛋白和乳清浓缩蛋白由于一些异味成分的存在,例如醛、酮、醇、酚和脂肪酸氧化物,能够与蛋白质结合,使之在烹煮时不易挥发完全,在咀嚼时能感觉出豆腥味、哈味、苦味和涩味。
第6章 酶 习题
三、名词解释 3 同工酶
是指不同形式的催化同一反应的酶,它们之间氨基酸的顺序、某些共价修饰或三维空间结构等可能不同。 10 活力回收
是指固定化后的固定化酶所显示的活力占被固定的等量游离酶总活力的百分数。
四、简答题
3 请简述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
酶与其他催化剂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性:高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和酶活的可调节性。但酶比其他一般催化剂更加脆弱,容易失活,凡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都能使酶破坏而完全失去活性。在生命体中酶活性是受多方面调控的,如酶浓度的调节,激素的调节,共价修饰调节,抑制剂和激活剂的调节,反馈调节,异构调节,金属离子和其他小分子化合物的调节等。 5 pH对酶催化活性影响的主要原因。
①远离酶的最适pH的酸碱环境将影响酶的构象,甚至使酶变性或失活。
②偏离酶的最适pH的酸碱环境酶虽然不变性,但由于改变了酶的活性位点上产生的静电荷数量,从而影响酶活力。
③pH影响酶分子中其他基团的解离。
五、论述题
4 论述酶与食品色泽的关系。
- 5 -
食品化学习题集
任何食品都具有代表自身特色和本质的色泽,多种原因乃至环境条件的改变,即可导致颜色的变化,其中酶是一个敏感的因素。食品颜色的改变往往与食品的内源酶有关:脂肪氧化酶、叶绿素酶、多酚氧化酶。
(1)脂肪氧化酶:对食品影响,有些是需宜的,有些是不需宜的。如用于小麦粉和大豆粉的漂白,制作面团时在面筋中形成二硫键等作用是需宜的。然而,脂肪氧化酶还可能破坏叶绿素和胡萝卜素,从而使色素降解而发生褪色。
(2)叶绿素酶:存在于植物和含有叶绿素的微生物中。它能催化叶绿素脱镁和叶绿素脱植醇,分别生成脱植基叶绿素和脱镁脱植基叶绿素。在蔬菜中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因此,在加工处理过程中,极易使酶活增强,发生反应,影响食品的品质。
(3)多酚氧化酶:主要存在于植物、动物和一些微生物中,它可催化两类完全不同的反应。一类是羟基化反应,即形成不稳定的邻-苯醌类化合物,再进一步通过非酶催化的氧化反应,聚合成为黑色素,导致香蕉、苹果、桃、马铃薯等非需宜的褐变。另一类是氧化反应,同样可引起食品的褐变。据统计,热带水果50%以上的损失是由于食品的酶促褐变引起的。
因此,在食品加工、包装及运输的过程中,应注意此三类酶的作用,尽量采取措施,防止由于食品色泽的变化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5 论述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优缺点,说明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
固定化酶是指一定空间内呈闭锁状态的酶,能连续进行反应,反应后的酶可以回收重复使用。 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具有优点:①酶的稳定性得到改进。②具有专一选择性③酶可以再生利用。④连续化操作可以实现。⑤反应所需空间小。⑥反应的最优化控制成为可能。⑦可得到高纯度、高质量的产品。⑧资源方便,减少污染。
缺点:①固定化时酶的活力有损失。②增加了生产成本,工厂初始投资大。③只能用于可溶性底物,而且较适用于小分子底物。④不适于多酶反应。
由上可见,固定化酶还是具有非常独特的特点的,因此愈加应用广泛。例如将葡萄糖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固定在柱状反应器上,对淀粉进行水解和异构化催化反应,是十分有利的,可以避免淀粉颗粒由于加热而破坏等。虽然固定化酶在食品、医药、化工和生物传感器制造都有成功的应用实例,但真正投入工业化应用的固定化酶并不多,原因是使用的试剂和载体成本高、固定化效率低、稳定性差、连续使用的设备比较复杂,因此真正用于食品加工中的固定化酶很少,而在食品分析中应用较多。
第7章 维生素与矿质元素 习题
三、名词解释
1 维生素
维持人体和动物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合成,通常由食物来供给。 2 维生素A
维生素A又称抗干眼病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1及维生素A2两种,存在于动物组织、植物体及真菌中,以具有维生素A活性的类胡萝卜素形式存在,经动物摄取吸收后,类胡萝卜素经过代谢转变为维生素A。 3 水溶性维生素
主要有维生素B和C类,这类维生素特点是溶于水和稀酒精。
4 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包括A、D、E、K四类,其特点是常与脂肪混存。 四、简答题
1 简要概括维生素及矿物质的主要功能
维生素主要有以下几种功能:⑴作为辅酶或辅酶前体,参与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⑵抗氧化剂;
- 6 -
食品化学习题集
⑶遗传调节因子;⑷具有某些特殊功能,如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促进红细胞生成,参与血液凝固,参与激素的合成等;(5)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矿物质的主要功能有:(1)是人体诸多组织的构成成分;(2)是机体内许多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3)人体内某些成分只有矿质元素存在时才有其功能性;(4)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细胞膜的通透性、体内的酸碱平衡及神经传导等与矿质元素有密切关系。 3 简述VB1的性质。
VB1又称硫胺素,其盐酸盐为白色结晶体,具有潮解性,能溶于水、甘油及酒精中,不溶于乙醚、丙酮、氯仿或苯。硫胺素在pH<中比较稳定,,当溶液的pH>时不稳定。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糖代谢,促进年幼动物的发育,抗神经炎,预防脚气病。 4 VC的主要性质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又称抗坏血酸,主要来源于新鲜水果和蔬菜中,有D-型和L-型两种异构体,但只有L-型的才具有生理活性。具有高度的水溶性、酸性和强的抗氧化作用。
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有:VC极易受温度、pH、氧、酶、盐和糖的浓度、金属催化剂特别是2+
Cu、Fe3+、ɑw、VC的初始浓度以及VC与脱氢VC的比例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降解。 6 影响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的因素有哪些
(1)食品在消费时维生素的含量,而不仅考虑原料中原有的含量。 (2)食品在消费时维生素的存在状态和特性。
(3)食品中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会因不同的人群及个体的代谢有一定的差异。 (4)膳食的组成对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也会有较大影响。
五、论述题
1 从脂溶性维生素中,举一例来详细说明该类维生素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和缺乏病。
维生素K又称为凝血维生素,包括两种:维生素K1,从苜蓿中提出的油状物;,从腐败的鱼肉中获得结晶体。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都是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
维生素K的主要功能是促进血液凝固,因为它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的必需因素。如果缺乏维生素K,则血浆内凝血酶原含量降低,便会使血液凝固时间加长。肝脏功能失常时,维生素K即失去其促进肝脏凝血酶原合成的功效。此外,维生素K还有增强肠道蠕动和分泌的功能。 4 试述维生素C的生物功能及在食品中的应用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为酸性己糖衍生物,是烯醇式己糖酸内酯。
生理功能:维生素C可促进各种支持组织及细胞间黏合物的形成;能在细胞呼吸链中作为细胞呼吸酶的辅助物质,促进体内氧化作用,它既可作供氢体,又可作受氢体,在体内重要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发挥作用,此外,它还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及解毒作用。
它是一种强烈的还原剂,能在生物氧化作用中,构成一种氧化还原体系,在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抗氧化剂,而在面团改良剂中又可用作氧化剂。因为它能被抗坏血酸氧化酶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后者可使面团中-SH氧化为二硫基,从而使面筋强化。在食品储藏过程中常用于指示食品储藏的质量变化大小。
第8章 食品色素和着色剂 习题
三、名词解释 1 叶绿素
是高等植物和其他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体含有的一类绿色色素。属于四吡咯衍生物类色素。结构中四个吡咯环与金属元素以共价键和配位键结合。 5 类胡萝卜素:
是一类使动植物食品呈现黄色和红色的脂溶性色素。其结构是四萜类化合物,由8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其中的共轭双键是发色基团。
- 7 -
食品化学习题集
10 食品着色剂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常要向食品中添加一些食品色素,这些色素称为食品着色剂。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食品着色剂。 四、简答题
1 请简要说明食品中色素的来源。
食品中色素主要有三方面来源:
(1)食品中原有的色素成分。如蔬菜中的叶绿素、虾中的虾青素等都是食品中的原有的色素,一般又把食品中原有的色素成分称为天然色素;
(2)食品加工中添加的色素成分。在食品加工中为了更好地保持或改善食品的色泽,常要向食品中添加一些色素。这些色素称为食品着色剂。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种。
(3)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色素成分。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天然酶及湿热作用的结果,常会发生酶促的氧化、水解及异构等作用,会使某些化学成分产生变化从而引起色泽的变化。 2 简要说明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优缺点。
人工合成色素用于食品加工有很多优点,如色彩鲜艳、着色力强、性质较稳定,结合牢固等。但人工合成色素存在安全性问题。天然食品着色剂安全性高,在赋予食品色泽的同时,有些天然色素还有营养性和某些功能性。但天然色素一般对光、热、酸、碱和某些酶较敏感,着色性差,成本也较高。 五、论述题
1 论述类胡萝卜素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
类胡萝卜素在未损伤的食品原料中是比较稳定的,但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受到高温、氧、氧化剂等的影响下,其稳定性会下降。主要发生的反应有:
(1)热降解反应
类胡萝卜素在高温下发生降解反应生成芳香族化合物。将胡萝卜经115℃处理30min后,全反式?-胡萝卜素含量下降35%。
(2)自动氧化反应
类胡萝卜素中含有共轭不饱和双键,能形成游离基发生自动氧化发应。类胡萝卜素的结构、氧、温度、光、水分活度、金属离子和抗氧化剂等影响自动氧化的速度。在低水分活度时,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自动氧化反应,在有水和高水分活度的情况下抑制自动氧化反应。高温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的自动氧化反应;抗氧化剂抑制自动氧化反应。
(3)光氧化反应
在光敏剂,分子氧及光存在时,易发生光氧化反应。光强度增加时反应加速,抗氧化剂存在,稳定性提高。
(4)偶合氧化
在油脂存在时,类胡萝卜素会发生偶合氧化反应,失去颜色。一般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类胡萝卜素更稳定。
(5)异构化反应
在通常情况下,天然的类胡萝卜素是以全反式构型存在,在热加工过程以及光照和酸性条件下,都能导致异构化反应
4 试论述影响叶绿素稳定的影响因素。
(1)叶绿素酶的影响
叶绿素酶在水、醇和丙酮溶液中具有活性,在蔬菜中的最佳反应温度下,将叶绿素降解生成脱植基叶绿素。
(2)热处理和pH影响
在受热时,叶绿素中的镁离子易被氢取代,形成脱镁叶绿素,其极性小于母体化合物,该反应在水溶液中是可逆的。pH对叶绿素的热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在碱性介质中,叶绿素对热非常稳定,然而在酸性介质中易降解。植物组织受热后,细胞膜被破坏,增加了氢离子的通透性和扩散速率,于是由于组织中的有机酸释放导致pH降低,从而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
(3)光影响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