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6:13: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其次,选择活动区时还应考虑班级本阶段的教育重点。例如,9月份是小班幼儿新人园的第一个月,教育重点是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此相适应,教师可选择娃娃家、积木区、小小扮演区等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区域,让新人园的幼儿在像“家”一样的活动区内自由活动,使他们感觉到温暖,并逐渐喜爱幼儿园。总之,区域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结合教育目标及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目标来设置区域的内容。
活动区的数量根据活动室大小来确定,一般在4至5个为宜。如果幼儿园活动室的条件十分有限,区域设置多了,会造成室内活动空间的拥挤;这样反而会影响一些必要的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一般来说,大多数活动室都会建立几个固定的常规活动区,如积木区、图书区、角色区等,同时再配上一些临时的活动区,可供随时调整。
活动区的实用性应该是我们设计时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也就是说,每设置一个活动区都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实用价值。一些好看不实用,或者幼儿操作性不强,比较难以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区域,完全没有必要设置。
选定了活动区内容以后,我们还需要精心为每个活动区命名。每个孩子都有好听的名字,活动区也不例外。一个好听的活动区名字应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一听就喜欢,既要朗朗上口,又要有一定的意义,需要教师多下一番心思。当然,活动区的设置与命名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选择,从而创设“儿童化”的活动区。
2.活动区的规划与布置
活动区的内容选好以后,就要考虑怎样利用活动室空间进行合理分割、布局与布置。教师在具体规划和合理布置众多的区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活动区规划要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即根据各个活动区的性质特点来确定其空间的大小和位置,防止因安排不当而影响其他活动区幼儿的活动。要点是:
●大小有别,即安排各区域空间大小时要区别对待,如对于人数多、活动量大的积木区和娃娃家活动区,应划出较宽敞的空间,而益智区以安静活动为主,可安排小一些的空间。
●动静分开,即把积极的活动区与安静活动区分开,如将以阅读活动为主的安静的图书区与热闹的表演区分开。
9
●有机组合,即把便于结合起来的活动区相邻组合,如把图书区和数学区放在一起,把操作活动为主的积木区和娃娃家放在一起等。
●采光、取水因素,即综合考虑活动室的采光照明、用水便利等因素,如图书区和美术区应设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以便于幼儿阅读、观察和创作;而科学探索区、美工活动区应离水源近些,以便于幼儿取水或清洗。
还应注意的是,区域布局应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看见活动室内的所有区域,布置区域环境时也不能产生教师看不见的死角,这样才能使教师随时了解活动室内的情况,观察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
(2)活动区之间要界限明确。界限明确即活动室中各活动区之间应有明显的界限,区域分隔清楚。这样可以让幼儿明确各活动区的位置,知道每个区域进行活动的类型,从而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便于教师进行管理。活动区的界限划分有平面和立体两种:
●平面界限,是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图案或质地来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图3—4)。如在娃娃家里的地面上温暖的红色,在积木区的地面铺上地毯等,让孩子看了一目了然,很快就会记住了不同的区域。
●立体界限,是运用架子、柜子或其他物体隔离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图3—5),形成半封闭或开放的空间。运用隔离物时要注意不可太高,最好适合幼儿视线和高度,以使幼儿能够清楚地辨认区域,也便于教师及时观察、控制幼儿在各个活动区中的活动。
(3)活动区布置要半封闭式。家具隔断在活动区布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用家具将各活动区分隔成若干小块,会使活动室一览无余,到处充满了游戏的诱惑和机会。太多的选择机会不仅无助于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探索,反而会使一些幼儿游荡在活动室内,无所适从。特别是年龄较小或是犹豫不决、退缩的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不知所措。
用家具将活动区分隔开来呈半封闭状态时,会减少幼儿四处闲逛行为出现的可能,并且能够有利于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区域进行活动,因为这样的布局会令幼儿觉得在其中活动很舒适、很安全,而且在活动时,这样的布局也能使幼儿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更为专心、持久地从事一项活动。
教师可以利用架子、柜子或屏风作为隔断,使每个区域成为半封闭的活动空
10
间 (如图3—6)。摆放家具时,某些家具可以靠墙放置,而另外一些可以与墙壁垂直排列,还有一些家具则可以与墙壁平行排列。同时这些家具的摆放应方便移动,以便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活动区的家具高度应与幼儿的身高相宜。如图3—7这样的布置,幼儿可以轻易地取放在架子或柜子里存放的材料;柜面又可以成为幼儿操作的场所,幼儿可以站着在柜面上操作,这样能够扩大幼儿的操作空间和活动空间。
活动区的标志应清晰并易于幼儿识别,教师可以采用写有相关活动区的文字、图片或装饰物帮助幼儿认识区别各个区域。各区域中还可以张贴部分材料的操作指南,让幼儿通过简单的图示步骤学习、探索操作方法。操作指南可以贴在各个活动区的柜壁、墙壁的下半部、柜面等处。
此外,在半封闭的各活动区域之间应有相互连接的通道,便于幼儿往来行走,选择或更换自己的活动区域。
3.活动区的规则制定
规则是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师要善于用环境来暗示规则,如整齐有序的材料摆放、清楚明显的标志都会潜移默化地鼓励幼儿玩后把原物放回,收拾整齐。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明确制订一些规则,如每个活动区的人数、进入活动区的标志、在每个活动区应当如何开展活动、活动后如何收拾整理等,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活动区制定的相关规则必须简单、少量、明确、切实所需、并且适合于幼儿的年龄。对于 4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可以和他们一起讨论应该有哪些规则,如:“娃娃家里每次只能容纳5个人,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办”、“科学区里只有一个放大镜,可是却有两个小朋友想用,应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让小朋友们离开积木区后保持玩具整齐”等。教师以讨论的方式启发孩子自己想办法、定规则,这种平等的方式能够使孩子自愿地遵守规则,因为这是由他们自己提出来的,不会产生对教师单方面指定规则的抵触情绪,同时也会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帮助他们了解与小朋友相处的技巧,如轮流、等候的习惯等。 ,
人数限制规则是活动区规则中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关系到活动区的空间密度,会影响幼儿的行为与社会互动,因此,教师要制定规则对每个活动区域的进区人数有所限制。一般来说,每个活动区域里容纳的人数不要超过5—7人,
11
以美术活动区域为例,区域容纳人数最好为6人。同时,在制定进区人数限制规则时,教师还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采用直
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表达,从而帮助幼儿理解和接纳规则,较好地执行和遵寸规则。
4.进区卡的设计
进区卡是活动区人数限制规则的具体体现,主要起到控制各区人数的作用。通过观察讲区卡,幼儿在活动区外就可以了解活动区里还有没有空位,知道自己能不能进入区域活动,从而可以减少区域内活动的幼儿受到不必要的干扰。通过观察进区卡,教师不仅能及时了解各区域的人数,还能了解幼儿已进了哪些区,还有哪些区未进,从而掌握幼儿的兴趣指向,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入他不太感兴趣的区域活动。
进区卡由区域人数标志牌、选区标记牌和个人标志卡三个部分组成。区域人数标志牌主要贴于各活动区人口处,起标明区域活动内容和人员限定数目的作用。选区标记牌主要是记录进入区域活动的人数情况,有时选区标记牌可以与区域人数标志牌合并为一体进行设计。个人标志卡是活动者的个体标识,可以设计为一般性的公用个体标识,也可设计为个性化的个人身份标识。
进区卡应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对于小班幼儿的进区卡,选用“小蜜蜂采蜜”的构思进行设计。比如:将区域人数标志牌和选区标记牌设计为花朵形挂钩,在每个活动区域人口处贴上若干这种花朵形挂钩。个人标志卡则采用公用个体标识形式,设计成小蜜蜂挂牌。活动时请幼儿做小蜜蜂,每个人取一只小蜜蜂挂牌。进区活动时,幼儿要将自己的挂牌挂在各活动区门口的花朵形挂钩上。规定一只蜜蜂采一朵花,一朵花上只能有一只小蜜蜂。如果活动区人口处的每一朵花上都有小蜜蜂,就表示这里人满了,想进入活动区的幼儿就应该离开该区域,去到别的区域活动。
二、活动区域材料选择与投放要点
材料对于区域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主要是借助材料讲行学习的。幼儿正是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因此,给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材料,就是给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能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幼儿将进行什么样的学习,当然也在一定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