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5/2 2:23: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其次,选择活动区时还应考虑班级本阶段的教育重点。例如,9月份是小班幼儿新人园的第一个月,教育重点是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此相适应,教师可选择娃娃家、积木区、小小扮演区等与家庭氛围相似的区域,让新人园的幼儿在像“家”一样的活动区内自由活动,使他们感觉到温暖,并逐渐喜爱幼儿园。总之,区域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结合教育目标及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目标来设置区域的内容。
活动区的数量根据活动室大小来确定,一般在4至5个为宜。如果幼儿园活动室的条件十分有限,区域设置多了,会造成室内活动空间的拥挤;这样反而会影响一些必要的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一般来说,大多数活动室都会建立几个固定的常规活动区,如积木区、图书区、角色区等,同时再配上一些临时的活动区,可供随时调整。
活动区的实用性应该是我们设计时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也就是说,每设置一个活动区都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其实用价值。一些好看不实用,或者幼儿操作性不强,比较难以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区域,完全没有必要设置。
选定了活动区内容以后,我们还需要精心为每个活动区命名。每个孩子都有好听的名字,活动区也不例外。一个好听的活动区名字应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孩子一听就喜欢,既要朗朗上口,又要有一定的意义,需要教师多下一番心思。当然,活动区的设置与命名也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共同选择,从而创设“儿童化”的活动区。
2.活动区的规划与布置
活动区的内容选好以后,就要考虑怎样利用活动室空间进行合理分割、布局与布置。教师在具体规划和合理布置众多的区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1)活动区规划要合理布局。合理布局即根据各个活动区的性质特点来确定其空间的大小和位置,防止因安排不当而影响其他活动区幼儿的活动。要点是:
●大小有别,即安排各区域空间大小时要区别对待,如对于人数多、活动量大的积木区和娃娃家活动区,应划出较宽敞的空间,而益智区以安静活动为主,可安排小一些的空间。
●动静分开,即把积极的活动区与安静活动区分开,如将以阅读活动为主的安静的图书区与热闹的表演区分开。
9
●有机组合,即把便于结合起来的活动区相邻组合,如把图书区和数学区放在一起,把操作活动为主的积木区和娃娃家放在一起等。
●采光、取水因素,即综合考虑活动室的采光照明、用水便利等因素,如图书区和美术区应设置在光线充足的地方,以便于幼儿阅读、观察和创作;而科学探索区、美工活动区应离水源近些,以便于幼儿取水或清洗。
还应注意的是,区域布局应能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看见活动室内的所有区域,布置区域环境时也不能产生教师看不见的死角,这样才能使教师随时了解活动室内的情况,观察与指导幼儿的游戏,及时处理发生的问题。
(2)活动区之间要界限明确。界限明确即活动室中各活动区之间应有明显的界限,区域分隔清楚。这样可以让幼儿明确各活动区的位置,知道每个区域进行活动的类型,从而便于幼儿开展活动和便于教师进行管理。活动区的界限划分有平面和立体两种:
●平面界限,是通过地面不同的颜色、图案或质地来划分不同的区域(如图3—4)。如在娃娃家里的地面上温暖的红色,在积木区的地面铺上地毯等,让孩子看了一目了然,很快就会记住了不同的区域。
●立体界限,是运用架子、柜子或其他物体隔离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如图3—5),形成半封闭或开放的空间。运用隔离物时要注意不可太高,最好适合幼儿视线和高度,以使幼儿能够清楚地辨认区域,也便于教师及时观察、控制幼儿在各个活动区中的活动。
(3)活动区布置要半封闭式。家具隔断在活动区布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用家具将各活动区分隔成若干小块,会使活动室一览无余,到处充满了游戏的诱惑和机会。太多的选择机会不仅无助于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探索,反而会使一些幼儿游荡在活动室内,无所适从。特别是年龄较小或是犹豫不决、退缩的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更是不知所措。
用家具将活动区分隔开来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