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教育综合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3:08: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一座道观、佛寺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不少于儒生,教学的

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②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 答:①隋文帝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学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②书学和算学的创建也标志着我国封建专科学校的多样化。③隋朝在地方上设置了州县学。④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广泛搜罗人才。⑤把 学、律学和算学划归到各个专职行政机构,实行对口管理。⑥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⑦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⑧根据社会发展 创设的专科性学校。⑨根据州县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规定了各个州县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人数。 3.隋唐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做了探讨(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②形成一系列教育管理制度。③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④教育的等级性明显。⑤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以儒经为教育内容的传统学校和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专科性学校)⑥学校的分布面积较广(中央官学—州县学、乡学、里学、私学、家学等)。⑦重视医学教育。⑧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4.隋唐时期科举制对学校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答:科举制和学校教育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 影响:①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与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科考的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统一的考试内容必然促进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②但过分重视科举取士,忽略了学校教育,造成学校教育沦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对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

5.韩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①除了提出“性三品”外,还提出了“情”,认为人们要遵从封建的道德规范,顺性而克情,正确处理两者关系。②提出了“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通过教育手段,是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教和道教的挑战。③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及考试内容的不合理,要求统治者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④在官学衰落、人们耻学于师的情况下,他重振师道,扭转当时的不良学风(师道观)。⑤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要重视因材施教,要注意生动活泼。

(对于学习问题,要勤劳,多读博学,积极思考) 6.柳宗元和韩愈在教育思想上有什么异同?

答:同:①都根据儒家传统思想,把人性分为三等。②都提倡尊师重道,,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③学习要靠个人的刻苦和勤奋,强调学习态度的重要性。④都主张因材施教

异:①就教育目的而言,韩愈强调“学所以为道”,使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而柳宗元则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社会合格的官吏。②就教育作用而言,韩愈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而柳宗元则认为教育能够发挥为社会培养行“大中之道”的贤者。③就教学内容而言,韩愈侧重于仁义道德所体现的《诗》《书》

第 6 页 共 10 页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易》《春秋》中,而柳宗元则强调的是“中道”—仁义礼智信。④在教学方法上,韩愈强

调个人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作用,柳宗元则说明教师和学生所应努力的方向。

第七章

1.三次兴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宋朝官学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具体内容:①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编纂《三经新义》③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主要有五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特点:宋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教育体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宋朝在诸路设置提举学事司,它的设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②官学类型多样化③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这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进步④学田制度的确立 2.评述辽金元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答:①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制,推行“汉化”政策②各级学校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学习内容③将学校教育体制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④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本民族教育体系⑤学生入学资格的规定更为严格,重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层官僚子弟享有文化教育的特权。 3.分析书院产生的原因及两宋书院的特点。

答:原因:①官学衰落,士人失学②渊源流传的私人讲学传统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特点: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4.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

答:教育理论: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②学校教育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也”。

人才思想: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 5.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

答: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具体论述如下: ① 小学教育阶段:

3~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柸璞”。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在道德行为习惯的行成上,朱熹一方面主张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自成方圆。另一方面,他又重视《须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第 7 页 共 10 页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② 大学阶段的教育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③ 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

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做的教育阶段的划分。 6.评述朱熹道德教育思想。

答: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1)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

②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基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朱熹认为必须进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③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2)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评价(主干提示)

①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这对今天中国的教育不无启迪。 ②朱熹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也值得我们借鉴。

③朱熹在道德教育方论上提倡的知行统一观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7.陈亮、叶适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什么? 答:陈亮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①在教育目标上,陈亮认为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道德和事功能力兼备的人。

②在教育内容上,陈亮所指的教育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儒学的范围,他除了重视对历史文献的考订以获得提供现实政治的借鉴外,尤其注重兵法、山川形势、水利、度量权衡、官民商农等事功知识的讲论,认为学校应该成为讨论学术、参议时政的场所。 ③在学风上,陈亮在学风上突出表现为实学、实用的特点。

叶适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①在人性观上,叶适的人性论排除了道德的先验性,认为人性是没有道德属性的,教育应着眼于后天的修养,而不要太执迷于先天的善恶,并强调人性的平等性。

②在教育目标上,叶适在人性平等的基础上强调人之质的差异性,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性”“质”是统一的。

③在教育内容上,叶适提出的教育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儒家的传统教材《六经》、各代历史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籍,基本上是一个以经学为“统纪”、以史学和诸子百家之学为依托,并注意参证实事的体系,即他所说的“据经陈史,质证今事”。

④在学习方法上,叶适认为人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思结合,“内外相交成”的过程。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提出:立志、尽力、积知、自立于己,虚受于人。 陈亮叶适教育思想的特征:

①二人的思想具有强烈事功精神。陈亮、叶适是南宋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事功精神。

②二人对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批判表现出一致的倾向。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南宋事功学派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与心学、理学教育思想相抗衡,并且上承北宋王安石等“经世应务”的教育思想传统,下启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颜元等人的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第 8 页 共 10 页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八章

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文教政策:明朝统治者竭力推行程朱理学,把它作为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思想,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对明朝文教政策的评价:在“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政策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普及程度为“唐宋以来所不及”。与此同时,又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其文化专制统治,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①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创立监生历事制度、实行积分法。②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还按军队编制设学,还在全国谷物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③设学制度更完善。④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3.评述明朝书院的发展及东林书院的特点 答:明朝书院的发展:

① 沉寂时期:从明朝立国至孝宗的130余年间,明朝书院处于沉寂状态。所谓明初书院沉寂,是指由于统治者对书院不重视、不提倡,造成书院的数量较少,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并不是统治者禁止书院、在全国不设书院。 ② 勃兴时期:书院自明朝中叶以后,又渐渐兴起,嘉靖年间则达到极盛。原因主要在于:一,明朝统治者已经腐败,内部矛盾激化,尤其是出现了宦官专权,排斥异己,打击反对派;二,科举腐败,官学衰落;三,湛若水、王守仁等著名学者的倡导。 ③ 禁毁时期:明中叶以后书院逐渐兴盛起来,此后书院的发展命运多舛,曾先后四次遭到当权者的禁毁。 东林书院的特点: ① 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 ② 讲会活动与政治斗争的结合。 ③ 推崇程朱理学,反对当时流行的王守仁“心学”。 ④ 容纳各种实学。

4.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

答:基本内容: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所谓“人伦”,在王守仁看来,即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王守仁提出了关于道德修养方法的四个基本主张: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制,贵于改过。

积极意义: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根本目的,在于用儒家道德伦理体系来约束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思维,以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将人培养成顺民,巩固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虽然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但他对于道德教育的某些主张,反映了学校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是有启发的。 5.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答:内容: ① 对当时儿童教育的批判(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

第 9 页 共 10 页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②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主张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

③ 儿童教育的内容(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读书”)。 ④ “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即量力施教。

意义: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根据儿的接受能力施教,是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具有历史性的影响。 6.简述王廷相的教育思想。

答:王廷相是明中叶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批判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提出不少有创建的教育主张,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先驱。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 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王廷相批判宋代理学家把人性划分为“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两重人性论,指出人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活动,是“行气”的属性。他首先说明了人性是一种“知觉运动”,其次说明了人性实先有其自然属性,然后才有其社会内容。 ② 论理想人格与教育目的:王廷相以传统儒家之“道”为准绳,将理想人格分为“圣人”“亚圣”“大贤”三等,主张人应以圣人为追求目标。 ③ 论认识与知识:首先,王廷相在认识论方面强调了“思与见闻之会”和“接习”,他指出人的认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都是对外物刺激的反应。其次,他认为“真知”是来自于实践的。(他指出“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所谓行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去获得真知识;二是通过“接习于人间”或“实历”获得真知识。) ④ 论学习与修养:学习与修养的目的是修身兼济物,修养方法为“动静交养”,重“实养”。学习方法可以概括为博学、精思和践履三者的结合。

第 10 页 共 10 页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