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报告中引用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2 20:05: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立卷人对圈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2)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3)审计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4)业务科长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五、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制度,重建我局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

(下面我说的基本上是个人观点和意见。我这里提出的“重建”。目的是指从今年开始,从我们审计的第一个项目着手,思想上、行动上就要重视起来,使我们审计的每一个项目都能经得起现实和历史的检验) (一)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

审计项目确定后,承担该审计项目的科室要着手组成审计组。审计组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基本单位,一个审计项目由一个或若干个审计组负责实施,审计实施方案最终由审计组执行和落实,因此,审计组对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起着最直接的基础作用。就审计项目来讲,明确审计组及审计组长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审计项目负责制,就是要明确划分审计机关领导、法规复核科室、业务科室负责人、审计项目组长和审计人员各自的质量控制责任。建立项目负责制,审计组长要有一定的工

作经验、具有控制时间与工作能力、对其他审汁人员有指导能力和被审计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所以审计组长在授权范围内,对从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到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结论落实、审计资料归档等业务的全过程负责,亲临现场承担大量的具体工作,针对审计问题及时调整审计方案,了解重大业务问题并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对授权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审计机关领导、法规复核科和业务科室负责人要在更高层次上承担相应的质量控制责任。 (二)积极开展审前调查,认真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前面我已说得很多了,这里简单说明一下)。

《办法》中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在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经济状况的情况下,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然后再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为了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审计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应对审前调查的内容和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重要审计项目还应经过审计业务会议的审定。通过层层把关,使编制

的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的放矢,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建立审计业务监督检查制度

审计组在现场审计阶段,主要根据审计计划确定的目标、范围、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借以形成审计结论,这是实现审计目标的中间过程,它是审计全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其主要工作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及遵守情况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修订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项目的数据进行实质性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在审计现场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符合性测试后风险水平的确定、必要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确定、对重大问题的审计取证、定性都会影响审计结果。

防止出现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组撤离现场,在撰写审计报告的时候发现没有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没有完全履行到,审计证据不够充分,定性不准确,提出的审计建议没有可操作性,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水平估计不够充分,出现误信和误判等情况的出现。建立审计业务监督检查制度,可以保证审计人员严格遵循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等制度的规定,尽量降低审计风险。

监督检查制度有审计组长对其他审计人员的监督检查制度、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法规复核科室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审计机关领导对审计项目的监督检查制度四部分组成。审计组长主要对现场审计进行监督检查制度,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督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方案,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确定重要性和风险水平,为审计结论取得充分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提出可行的审计建议。审计业务科室负责人、法规复核科室人员和审计机关领导的监督检查制度主要解决重大会计问题和决定重大审计问题或实施重要审计程序。

(四)在审计组层面,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加强审计项目质量的全过程控制。

(审计组层面的质量控制前面我说的比较多了,这里我只简单说一下)

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执行具体的项目审计业务时,审计组应从审前、审中、审后等各环节入手,采用科学、适当的方法来加强质量控制。

具体而言,在审前环节,应注重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充分了解控制环境,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进而在审计方

案中明确工作重点;在审中环节,应注重运用查询、计算、分析性复核等现代审计技术方法和AO、通用审计软件等计算机审计方法,降低检查风险;在审后环节,应加强跟踪性的后续审计,以保障所取得的审计成果。

(五)建立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分级复核制

审计工作底稿是反映审计成果最基本的载体,记录审计主要成果和查出的问题,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审计底稿的取证是否完整、引用法规是否恰当、审计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在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完成后,在签发审计报告前,通过一定的程序、经过多层次的复核显得十分必要。 在审计现场由审计组长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对审计底稿中证据不充分、定性不准确、表述不清楚的底稿要求审计人员补充、修改或重新编制,并签署意见;审计组长复核,复核审计人员是否执行了审计方案、审计程序,有无重大的漏项或误信,签署意见后提交给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所在科室负责人复核审计组是否完成审计目标、审计建议是否可行、结沦和处罚是否准确等。通过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级复核,可以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可以分清审计责任,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 苏ICP备20003344号-4 ce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