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9 21:19: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节 文言文阅读
考点击破
考点一 解释文言实词、虚词
例1 (丽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吕元膺① 丁用晦
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尝与处士②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翌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认为、以为 ) .
②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 私自,暗地里,偷偷地 ) .③吕请棋处士他适 ( 到……去,往,去到 ) .
【参考译文】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处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正(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颗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暗中把一切看在眼里,但棋友不知道。第二天,吕元膺请棋友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棋友也感到很不安,(吕元膺在临行时)还赠送了路费、财物给他。就这样过了十年左右,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为人处世,结交朋友,你们一定要仔细地选择。(当初)我做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趁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我就用其他事情让(他)离开。(其实)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疏忽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
例2 (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徙木偾表注○
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
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偾(fèn)表:放倒标帜。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 A. 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B. 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 ..C. 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 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 ..
【解析】D项中的两个“而”都表示承接,符合题干要求。A项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B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第二个“之”作动词。C项中的第一个“乃”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乃”则是“竟然”的意思。
【参考译文】(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能搬走那根三丈长木杆的人,赏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将这根木杆搬走,(商鞅)就赏给(那个人)五十金,于是施行法令(,布告天下)。吴起(在魏国)做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在一天夜里,(派人)在南门外竖立一根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标帜推倒,就任命他做长大夫。”老百姓(听到这些宣传,议论纷纷,)都说:“这是绝对不可相信的(,哪有这样的好事)。”有一个人说:“(不管是真是假,)不妨去试一试放倒标帜,(如果将那根标帜推倒,只是)得不到赏赐罢了,有什么妨碍呢?”(说完,他)就来到(南门外),把那根标帜推倒了。(之后,他)去求见吴起(,告诉吴起自己推倒了南门外的标帜),吴起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经过这件事之后,(魏国的)百姓们对吴起实行的改革法令及赏罚不再有所怀疑了。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他搬移木杆取信于民(的做法),大概是仿效吴起(的计谋),但吴起的首创之功,却没有流传下来(,很少为人所知)。 名师提醒
1. 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及用法,根据平时积累判断意思或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词语。学习常用实词时,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比较。 考点二 标示朗读节奏
例3 (金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匿名谤书
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①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②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③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④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选自明代孙能传《益智编》) 【注释】①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②鬻状人:讼师,古代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③绾:拘系。④鞫:审讯,审问。 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 都 城 皆 恐 / 和 甫 不 以 然 / 不 数 日 果 有 旨 根 治。
【解析】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
【参考译文】宋朝王安礼,字和甫,(他)在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有一封匿名书信告发一个富裕的人家家里有谋反叛逆的人。整个京都的人都很担心,(唯独)和甫不放在心上,没有几天,果然有圣旨下来(要求)彻底查清(这件事)。和甫搜查了这户富裕的人家,没有(找到任何东西能够证明其有谋反的)迹象,因此询问他有没有(与)冤家(结仇)。(富人)回答说:“前几天有个写状子的人叫马生的曾(向我)借钱,(我)没有借给(他),(他)就说了很多坏话。”和甫于是私下里(让人)用其他的事将马生拘役到(府衙),取来诽谤的文书与他的字迹对证,几乎没有区别。于是审问(他)关于诽谤之事。(后来得知)果然是马生所做,(于是)判他有罪。 名师提醒
2. 标示朗读节奏一般遵循的规律
(1)句末语气词后停顿:者、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 (2)人物对话之间一般要停顿:曰、云、言
(3)句首语气词前停顿:其、岂、安、孰、盖、凡、夫、至若、若夫……
(4)句首关联词前停顿:苟、是故、于是、如、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由是、继而、纵使、然则、但…
(5)句首独立叹词前、后停顿:嗟夫、嗟乎、呜呼、噫、嘻、善、善哉……
(6)句首时间词前或后停顿:今、顷之、少顷、未几、已而、一时、是时、既而、俄而、忽、忽然…… (7)并列、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句之间一般要停顿; (8)句子主语变化了,句与句之间要停顿。
【归纳】断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