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7 13:56: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老年人临终护理
【摘要】 目地 减轻身患绝症或濒临死亡的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提高并
维护他们的最后生命的质量,满足他们最后生命的要求。随着临终关怀(hospice care)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分析研究和护理日益深入,而对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和研究就相对较少[1]。作为医护人员应为家属提供立体化的人性关怀与护理,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非常时期,提高生活质量。现将临终关怀中的家属护理综述如下。
关键词:社区,患者,临终关怀,护理
【临终关怀】
根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主题词表”解释,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患者
和家属提供姑息性和支持性的医护措施[2]。它强调不仅临终患者且其家属都需要照护和帮助。临终关怀是门新型交叉学科,它要求医护人员在给予临终患者关怀的同时,也要做好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和帮助工作[3]。
(一)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 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二)心关怀: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 怨、牵挂等心
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三)道业关怀(或灵性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
宗教学说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极乐世界等。
临终关怀对象
(一)优先对象:1.重病人及其家属
2.老年人
3.意外死亡者 4.动物 等
(二)积极层面对象:1. 学校教育
2. 成人教育
【临终关怀目标】
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
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
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
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
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5]
【临终关怀发展史】
临终关怀(Hospice)运动始于英国的圣克里斯多费医院。50年年代,英国护士桑
德斯(CicellSaunders)在她长期从事的晚期肿瘤医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决心改变这一状况。1976年她创办了世界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ST.Christophers'Hospice),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过程得到需要的满足和舒适的照顾,“点燃了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最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实践和理论研究,70年代后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4]
“临终关怀”一词的正式应用,始于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此临终关怀 前 ,许多学者对Hospice和HospiceCare的翻译往往不能很好地表达其内涵和外延。Hospice曾被译为“济病院”或“死亡医院”。HospiceCare则被译为“安息护理”或“终末护理”等。香港的学者称之为“善终服务”,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照顾。
1 1988年7月15日,美籍华人黄天中博士与天津医学院院长吴咸中教授以崔以泰副院长合作,共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黄博士先后资助人民币10万元,天津医学院也拿出相应的经费,天津护理学会理事长王桂英个人资助1000元,护理专家甘兰君任该机构的副主任(1991年5月改任顾问),共同开展临终关怀研究工作。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于世界临终
关怀研究与实践的行列。由于是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新闻媒介颇感兴趣,通过各报刊宣传,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上海、北京、安徽、西安、宁夏、成都、浙江、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在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着手筹建临终关怀病房。1990年10月,该病房开始收治病人。各大报予以报道,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投资10多万元摄制题为《临终关怀》的科教影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式。迄今数百名临终病人在这里尊严舒适、安详地抵达人生终点。该病房成立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参观学习者上千名,及来自美、英、日、受尔兰、加拿大、澳大利来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受到普遍的赞扬和肯定。至今,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九年的历程,但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进展。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理论引进了研究起步阶段,宣传普及和专业培训阶段以及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全面发展阶段。
1991年3月,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召开了“首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暨讲习班”。在些基础上,又先后举办了五期临终关怀讲习班。其中包括两期“中美临终心理关怀研习班”和“中英临终关怀研习班”、“93北京临终关怀国际研习班”等,并在天津、北京、西安、武汉、唐山、青岛、烟台、庐山等地举办临终关怀学术报告会或临终关怀系列讲座,先后有近2000名从事医疗、护理、心理等方面工作的人参加,从而促成了临终关怀事业队伍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1992年5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天津医学院与美国东西方死亡教育研究学会联合在天津举办“首届东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卫生部长陈敏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对临终关怀事业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次会议应载入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史册。卫生部决定将其纳入全国医疗卫生工作发展规划。国际研讨会之后,临终关怀机构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很多省市建立,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开始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1993年5月,在山东烟台市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成
立大会暨第二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95年5月,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1996年3月在昆明召开了“全国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学术研讨会”。并经多年筹备,创刊《临终关怀杂志》,以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中国大约有10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几千位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医科院校和卫生职工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全科医师专业、在职医生、护士的继续教育系列中亦开设了临终关怀课程。临终关怀事业无论在中国大陆、香港或是台湾,也必取得更大的进展。更多的护理人员将充分发挥爱心与技能投入并从事到这一新的护理领域中来。
【临终关怀护理】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
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表现出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患者。 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4.共同面对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他们的现在也是我们以后要面临的。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临终关怀的方法】
1.口腔和皮肤的护理
由于病人属癌症晚期 ,出现恶病质 ,免疫力均低下 ,易发
生口腔及皮肤感染。护士仔细做好病人口腔及皮肤护理 ,饭前、 饭后漱口 ,做到每日早晚刷牙 ,动作轻柔 ,防止出血。对活动不便的病人应重视晨晚间护理 ,勤翻身 ,经常更换卧姿 ,或加用气圈垫 ,早晚用红花油、 乙醇按摩 ,以防压疮的发生[6 ]。
2.准确评估疼痛
教会病人评估癌痛的强度 ,利用 ZRS以 1~10 个数字表示
疼痛程度 ,0 为无痛 ,1~3 为轻度疼痛 ,4~6 为中度疼痛 ,7~10 为剧痛[7 ]。
各种癌症和AIDS、COPD等慢性病病程长,家属的心理反应分期比较明显。这个时候可以根据家属不同的心理反应期来进行心理护理。应用管理、指导、安抚、照顾、交流等知识和技巧来帮助家属[8]
调查表明 ,各期癌症病人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占51. 0 %~61. 6 % ,疼痛严重影响了肿瘤病人的生活、 生存质量。常规镇痛治疗并不能使疼痛完全缓解 ,癌性疼痛与躯体和社会因素有密切的关系[9 ]
【终关怀中家属护理的必要性】
根据Rosen EJ的家庭系统论,家属包括了亲属、邻居和朋友等,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复杂实体。家庭的任何一个个体发生健康或生活的改变将影响其他的家庭成员[10]。
心理改变
(1)《新编护理学基础》将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反应分为以下四期:①震撼和不知所
措;②情绪反复无常和内疚罪恶感;③失落与孤独;④解脱和重组生活[11]。
(2)张录凤提出了临终抛物线对家属的心理影响[12]临终抛物线是指患者从临终到死亡的时间和形式。如果死亡适时到来,家属有预期心理准备,家属的心情相对比较平静。如果临终时间太长,家属的负性情绪持续太久,就可能感到挫折、厌烦、气愤。有的家属因为无法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和经济压力而身患重病[13]。
(3)悲哀学说:临终和死亡是带给人们悲哀的重要因素[14]
在护理实践中,笔者发现患者家属因长时间照顾患者,身心疲惫,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同样经历着痛苦的感情折磨,需要医护人员的安抚和关怀。临终患者家属的护理不仅是心理的,也是身体的。一项关于临终关怀对癌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的研究显示,临终患者家属的心理应激能力与能否得到及时疏导、适时的调整有关[15]。
【终关怀的意义】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即不促进也不延迟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志愿者以及作为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临终护理的意义在于强调整体护理,即动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患者的症状,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精神上的痛苦,使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生活的舒适,有尊严,有意义。
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
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
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医护人员作为具体实施者,充分体现了以提高生命价值和生命质量为服务宗旨的高尚医护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黄玉蓉,童玛玲.对临终病人家属的护理.哈尔滨医药,2003,23(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