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复习提纲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4:38: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遗传复习提纲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遗传:上下代之间性状的相似现象即生物体世代之间的连续性,

2.变异:同种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成为变异。

3.基因型:生物体内具有发育成性状潜在能力的遗传物质的总和称为遗传基础,一般称为遗传型或基因型。

4.遗传基础得到必需的环境条件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5.表型模写: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改变很相似,但不能遗传给后代,或称为饰变。

6.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在基因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 7.

简答

1.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的重组与互作、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2)不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作用影响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引起性状的改变。

区分方法:一是控制外界环境条件,把试验材料栽培在尽可能一致的环境条件下,由此观察到的差异是由遗传基础的不同造成的。另一种方法是将遗传基础相对一致的材料,栽培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由此获得的差异往往是不遗传的。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染色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内由组蛋白、非组蛋白、DNA和少量RNA组合形成的线形复合结构。

2.染色体:细胞分裂时核内染色质卷缩形成的呈现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 3.生物体C值:单倍体染色体组中的DNA含量,用以表示基因组的大小。 4.着丝粒是主缢痕处的染色质部位,是纺锤丝附着的部位。

5.次缢痕(核仁组织):有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有另一个颜色比较淡的缢缩部位。

6.随体:次缢痕末端带有的呈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

7.染色体的形态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V形)——着丝粒在中部

近中着丝粒染色体——着丝里靠近中部但两侧不等,两臂长度明显不同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L形)——着丝粒靠近染色体端部

端着丝粒(棒形)——着丝粒在染色体端部,形成只有一个染色体臂的染色体。 8.端粒: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对染色体起封口作用,使DNA序列终止。

9.核型:个体或物种的染色体的构成,包括染色体的大小、形态、数目,即体细胞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可测定的表型特征的总称。

10.核型分析:对一组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细胞学研究(进行定性、定量的描述),以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为标准,也有采用粗线期染色体。 11.2n表示体细胞,n表示性细胞。

12.A染色体:正常恒定数目的染色体成为A染色体, 13.B染色体、超数染色体、副染色体:额外的染色体。

14.染色体的单线性:每一条染色单体只含有一个DNA分子。

15.染色质结构(不考??):(1)基本单位是核小体,核小体包括:166个碱基对的DNA,1个组蛋白八聚体,1分子的组蛋白(H1)。现在把包括H1在内的核小体称为染色质小体,由核小体串联的11nm的染色质纤维称为核丝,也就是染色质的初级结构。 (2)螺线管:由核小体

16染色体组:二倍体性细胞中染色体的总数。

17.染色体显带:利用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产生明显的暗带和未染色的明带相间的带型,形成不同的染色体特征带型。可用于孕前检查 18.观察染色体最好的阶段:有丝分裂中期和早后期

19.同源染色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20.细胞周期: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过程。

21.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遗传物质的恒定性、世代间物质上和功能上的连续性、无性繁殖中个体的相似性。

22.联会复合体: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亚显微的非永久性复合结构

23.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世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生物物种的相对稳定性、生物体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24.雌雄配子体的形成过程

25.双受精:被子植物繁殖过程中特有的现象。授粉后,花粉粒在柱头上萌发,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营养核和精核进入胚囊内,其中一个精核与2个极核结合为胚乳核(3n),将来发育成胚乳(3n)这一过程为双受精。

26.世代交替:在生活史中,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完成生活史的现象。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分析

1.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 2.相对性状:统一形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具有功能的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是贮存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4.基因座: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5.等位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是由突变造成的许多可能的状态之一。

6.显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7.隐性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能表现其表型效应的基因

8.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生物体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发育成特殊性状的潜在能力。 9.表型: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

10.纯合体:等位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的合子体,成对的基因都是一样的 11.杂合体:等位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的合子体 12.真实遗传: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13.回交:杂交产生的F1个体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14.测交:杂交产生的F1个体与其纯合隐性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15.分离假说的验证:测交法、自交法、花粉测定法

16.分离定律实现的条件:研究的生物体是二倍体,形状区分明显,显性作用完全;减数分裂形成的两种类型的配子数相等,配子的生活力相等;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各类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各种合子及由合子发育形成的个体具有同等生活力;供分析的群体足够大

17.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1)完全显性:F1表现性状与亲本中的一个完全一致,这个性状就是完全显性(2)不完全显性:又称中间显性,F1表现的性状为双亲的中间型,当相对性状为不完全显性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一致(3)超显性:杂种的表现型并不是介于两亲

本之间,而是超过任何一个亲本,这种现象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广泛应用以提高产量和抗性。 (4)并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叫做并显性遗传。比如人的AB血型和植物中花色素在花瓣片中的存在形式

(5)镶嵌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分别与不同物质的形成及其存在的位置有关,这两种物质同时在杂合体中出现,有关杂合体往往同时表现父母本的性状,如花叶花色的某些镶嵌现象。

(6)致死基因:指使生物体不能存活的等位基因,出生后较晚才导致死亡的叫半致死或亚致死基因,隐形致死基因在纯合时才表现致死效应。 18.独立分配定律的意义与应用:

(1)可以通过有目的地选择遗传亲本,通过杂交方式将多个亲本的目标性状集合到同一亲本中,或者对受多对基因控制的性状进行育种选择。

(2)可以对杂交后代分离群体中目标性状进行规模和数量的预测,确定种植规模,提高育种效率

19.分离定律内容: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现象叫做孟德尔分离定律 20.自由组合定律

21.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1)互补基因。两个独立的显性基因互补,共同决定某一性状,缺一个或两个都缺时表现隐形性状。分离比9:7(2)加性基因:两个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最为强烈,双隐形基因型表现最弱。分离比9:6:1(3)重复基因:两对基因的表现型相同,只有双隐性才表现不同。分离比15:1(4)显性上位基因:当性状由两对非等位基因控制时,一个基因对另一个非等位基因的显性。分离比12:3:1(一个显性不存在时,另一个才表现为显性)(5)隐形上位基因:两对控制,一对的纯合隐性对另一对的显性有抑制9:3:4(6)抑制基因:抑制基因自身不形成相应表型,但其存在对其他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22.基因的多效性:一个基因往往可以影响若干性状,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型效应叫做基因的多效性。

23.多基因效应:由许多基因影响同一性状表现的现象称为多基因效应。 第四章

1.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现象:(1)连续性、稳定性(2)体细胞中成对存在(3)性细胞中成单存在(4)分别来自不同亲本(5)彼此分离和自由组合

2.交叉遗传:母亲把性状传递给儿子,父亲传递给女儿的现象叫做交叉遗传

3.伴性遗传:由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在遗传时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或X连锁遗传。

4.连锁基因:一条染色体上往往有多对基因,这些基因往往有跟随染色体整体遗传的趋势,成为连锁基因。

5.连锁现象:基因间伴同而遗传的现象(最早:花的颜色,花粉粒的形状)

6.连锁遗传规律:连锁遗传是由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具有连锁关系,在形成配子是倾向于连在一起遗传,交换性配子是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形成的。

7.连锁群:连锁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全部非等位基因成为一个连锁群。连锁群数等于同源染色体对数

8.重组型配子的比率是发生交换的孢母细胞比例的一半,且两种重组型配子的比率相等,两种亲本型配子比例相等。

9.基因论的核心内容:(1)一对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有一定的位置,呈线性排列(2)在间期进行复制,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基因也随之复制(3)同源染色体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