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6:44: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当代水墨人物画造型发展
作者:耿惠茹
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5期
摘要:中国写意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而“写意”一词在中国画中是与“工笔”相对的概念,其主要特征表现在注重意象造型和强调用笔书写性。20世纪初,西方造型观念的融入使中国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代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水墨人物画”逐渐取代“写意人物画”一词,而“写意人物画”已被默识为传统水墨人物画。当代水墨人物画更多的是与当下文化有关,反映当代人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相较于传统写意人物画作品在艺术面貌上呈现着一种对传统的继承、改造和重建的新风貌,与西方艺术观念和绘画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 笔墨 造型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5-0064-02 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取得极大进展和收获,中国人物画之所以有较大变化,要归根于时代的巨变和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和借鉴,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发展史也可以看做是中国画“借洋兴中”的探索史。中国画讲求的“似与不似”说明了写实与抽象两个概念一直存在于传统中国画中,二者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却都未走向极致。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改革,体现在造型方面,从“似”与“不似”两个方面分别展开,将二者推向两个极点。20世纪20年代,由徐悲鸿引领的,以西方写实观念对传统水墨人物画进行改良,并倡导现实主义创作,以及30年代由林风眠发端的西方现代派的语言形式来改造中国画这一探索。“徐蔣体系”吸纳西方写实主义绘画语言将水墨人物画往“似”的方向推进,使写实主义在水墨人物画中得到空前发展;而“林吴体系”则是吸纳了西方现代派抽象语言,将中国画造型推向“不似”,抽象要素在水墨人物画在得到空前彰显。两极的推进都对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既带来了有益养分,同时也产生了多重问题。两次相比较,第二次变革对中国画的影响并没有在推行之初就显现出来,而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大量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而激发。如果说“徐蒋体系”是从造型出发,引用西方写实观念来改变传统中国画,那么“林吴体系”则是从画面的视觉形式上入手,希望于以西方现代派之所长改造传统中国画视觉形式上的疲劳,此次变革也给画面语言带来明显突变,即构成和造型因素增加画面抽象性的显性化。从某种角度而言,第二次变革是第一次变革的延续,也为第一次变革注入了新力量,加之“85思潮”后诸多画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再认识,对心理真实和生活现实渴求自我表达,形成了当下艺术的新风貌。可以说当代水墨人物画就是在这种“多元混交”的复杂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绘画中写实要素一直存在,尚形贵真的绘画思想自古有之,无论是魏晋时期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还是《续画品》中的“含毫命宿,动必依真”“点刷精研,意在切似”都表达了对写实的重视。隋唐五代的工笔人物以及宋人工笔花鸟都体现着对写实的追求。但随着文人水墨的兴起,写实要素日渐衰微,文人画家作画多是重笔墨、气韵而轻形似实相,多是“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同时也更倾向于山水、花鸟创作,少以人物画作为抒发性情的载体。这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时期,有意贬低造型严谨的绘画,以加固文人画地位,形成了“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绘画思想。久而久之,造成了水墨画语言过于程式化、简逸化,形象共性大于个性,常有千人一面之感。直至清末西洋宫廷画家的影响下,将西方美学思想传入,写实主义才再次抬头。20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画变革呼声四起,应时势之需,中国画创作也由山水花鸟转换为人物创作。新时代新的创作题材必然对人物形象的表现大不相同,此时寻找水墨人物画的变革势在必行,“徐蒋体系”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而由徐悲鸿发端的“作物必须凭实写”的写实艺术主张,倡导摒弃抄袭古人的恶习,对中国传统写意人物画造型进行了大变革,即以西方写实主义造型观改造中国写意人物“似与不似”造型观,将“似”推向写实的极点。写实水墨人物画是对20世纪中国水墨人物画最具影响的一大类别,将西方写实观念及表现手法的引入对中国画造型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了传统水墨人物画的程式化和过分简逸,丰富拓展了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将西方写实主义引入中国画教学体系,更是影响了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取向。直至改革开放打破了写实水墨的主流地位,在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影响之下,写实观念与新的造型观念及表现手法相互融合,逐渐消解写实语言与水墨人物画语言的原有矛盾,并衍生出更多样的表现形式,对中国水墨画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积极意义。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诞生也伴随着一些问题,成为后来画家们所要探究解决的任务。从写实角度看,为了笔墨的特性的展开,不免使形象的写实程度缩水,无法达到西方写实高度;从写意角度看,对形象的客观追求损伤了笔墨自由的表现性,降低了原有的审美意蕴,以及对素描的片面强调,忽视了传统的目识心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物画语言的多元发展。在对种种问题的疑惑,种种限制的壁垒之下,水墨人物画在矛盾和反思中获得更多可能性。自写实水墨人物画诞生之际,一代一代的画家不断努力探索,其途径方法不尽相同,但道理相同,在不同程度以不同方式保留写实语言的同时,将画面向平面化抽象化发展,在反思中建立新的艺术风貌。
关于抽象要素的存在,无论是在造型方面还是画面布局上,中国传统绘画中都有体现。《唐朝名画录》中“应手随意,倏若造化……”体现着作者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的抽象意识。“八大”与“八怪”以简逸奔放的笔墨和桀骜不逊的心性也是强化了抽象因素,将中国画向“不似”的一方。20世纪30年代,林风眠以西方现代派形式语言改造中国水墨画,认为中国构成方法的不发达,造成了不能自由的表现情绪上的希求,主张极力输入西方之所长,实现中国艺术的复兴。将西方现代构成观念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水墨画的格局。改革开放后自由的文化环境背景下为各种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与观念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的眼界和思想有了空前丰富和开阔,激发了艺术家对绘画形式语言的探索。在此背景下,写实水墨人物画创作受到质疑和反思,绘画开始从政治图解和单一艺术模式中逐渐挣脱出来。80年代上半叶,这种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观念的接纳属于被动盲从的状态,这种“西方热”更多的是一种对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的模仿。“85思潮”后,这一热潮逐渐降温,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对待“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问题,希望吸纳西方之所长,找到切合自己艺术表达的新途径。林风眠先生以西画的“构成方法”来克服中国画整体视觉疲弱的问题,例如作品《伎乐》中我们虽仍能体味到传统水墨的起承转合,但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视觉上的西方抽象构成所带来的张力。剪影似的人物与几何形构成整合了整个画面,人物形体结构高度简化,轮廓线单纯简洁,整体造型抽象几何化倾向,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周思聪《矿工图》系列,画面被画家用斜织的线分割成碎片,人物形象时整时碎,时隐时现,交错的不规则碎片将一个个人物切割、破碎在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个空间,将人物的痛苦、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分割与创作内容和情感表达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在强化画面形式语言,研究画面抽象美的风潮之下,也产生一些问题。画面抽象往往意味着对对象具体形态特征的简化,而这种“一切知觉都趋于最简化的样式”必然导致作品画面趋于简单,从而缺乏进一步品读的视觉深度。中国画比西画更重视内在的品味,如何使作品的第一印象不流于一览无余,使这种内在的张力让视觉冲击力更强,此时鉴古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笔墨”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语言,更承载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内涵,其使命不仅仅在于形象的塑造、画面的建构,更在于表达画家内在的情感意识,也就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造化”贯穿于中国画取像立意的每一环节,且直接体现于中国画笔墨形态中。所有笔墨语言无不源于“造化”,“师造化”是中国传统笔墨语言生成的源头,远离自然只能将笔墨推向活力尽丧的境地。同时,笔墨虽源于自然物象,但不等同于自然表象,画家需将自己对物象的观察、感悟,结合形式美规律进行在创造,以心师造化,方得心源。在克服因简化笔墨形态而带来的画面简单的视觉感受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画面的视觉层次,不同的画家有不同的思考和呈现方式。以墨片积累、堆砌画面,使形象在墨迹中重建,不同墨色累积拓展了视觉厚度,复杂了视觉形成,使视觉纵深得以延展。丰富的墨色对比同样可以增加画面的吸引力,营造一种视觉纵深感。
探索的印记不断积累,更多的方法路径也将在实践中告诉我们答案,为水墨人物画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常宁生.中国当代艺术问题[J].艺术当代,2009,(07).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3]吴冠中.关于抽象美[J].美术,1980,(10).
[4]梅墨生.现当代中国书画研究[M].西安:陕西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