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古代汉民族的思想观念-精品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0:37: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从汉字看古代汉民族的思想观念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也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面孔和灵魂。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一个历史从未中断过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的语言为汉语,使用汉字书写。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使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成为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汉民族的精神家园,反映了汉民族的思想观念。 一、重君轻臣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夏朝的启继位后,“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家天下”是对君主而言的,他以天下为家,即统治天下,天下变成了君主一人的私有财产,臣民对其诚惶诫恐地绝对服从;君主被神化,受到国人虔诚的顶礼膜拜;天威难测,臣道趋卑而成奴才。

汉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它反映了古代汉民族重君轻臣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极端就是“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

中国古代对君臣的称呼有后、毓、王、皇、君、帝和臣等,下面对这些汉字的形体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重君轻臣的思想观念。

《说文解字》:“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后”作为一国之君,是君四方众民发号施令的。

“毓”的金文写法是,在母权时代,族中最高之主宰为母,而母氏最高之属德为毓,故以毓为王母之称。

“王”的甲骨文、金文、小篆、、。《说文解字》:“,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三为王。’”清代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澄说:“王,大也,盛也。”当代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祚说:“其实王乃旺之本字。”吴其昌:“王之本义,斧也……故斧武器用以征服天下,故引申之凡征服天下者称王。”

“皇”的金文写法是,吴大澄:“皇,大也。”朱芳圃:“皇即煌之本字,《说文?火部》‘煌,煌辉也。从火,煌声。 《说文解字》:“,尊也。从尹,发号,古文象君坐形。” 帝的甲骨文写法是。商承祚在《说文中的古文考》中说:“盖

帝乃初字……帝为花之主,故引申为人之主。”

《说文解字》:“,牵也,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均象以竖目之形,人俯首则目怵。”

二、重官轻民

中国古代是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与做官相伴随的是财富、荣耀和特权,这三点是“官本位”政治文化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文人,从一出生开始,就被套上了寒门苦读、位居榜首的固定模式。“学而优则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心中的强烈期盼。与“官”相对的是“民”,官的高高在上,恰与民的地位低下形成鲜明对比。 《说文解字》:“,吏事君也。从宀、,犹众也。此与师同意。”段注:“人众而匝围之,与事众而宀覆之,其意同也。”从字形可以看出官是民的中心,民要服务、服从于官。 《说文解字》:“,众萌也。”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 》:“,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

从“官”和“民”的字形分析中可以看出古代汉民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重官轻民的思想观念。 三、重男轻女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之衣裳,载弄之璋。其泣牛?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褐,载弄之瓦。”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