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8 5:01: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靖江市斜桥镇红卫小学 陈红刚

一、课题的提出

自接受学校教育以来,预习确实常被我们老师认为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之一。许多高年级语文老师在学期初,就给学生制定了本学期的预习要求,从读课文出发,到字、词的抄写及词义的理解,到给课文分段、段意、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概括,到最后的查找资料和质疑,前后不少于七八个项目。每一篇课文,学生都要做同样程式化的预习作业,这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悟性,以至到后来,就成了应付。我曾对自己班级的一次预习作业进行统计:全班共26位同学,按照老师要求的项目逐条认真认真完成的只有12位左右(存在个别错误也算在内);6位左右学生能认真完成一些抄写任务,对概括分析任务乱做;还有5位左右学生,对于概括分析题目去抄一些《跟我学》之类的参考书;还有3位学生只做了抄写类的作业。以上看出,现在对于学生的语文预习作业流于形式、效率十分低下,有必要进行研究,提高它的有效度。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有效性研究,以提高学生预习能力的有效性为宗旨,深入研究理解现代教育理论,广泛收集整理方法,在重新审视学生预习现状,反思教学行为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科学借鉴、实践比较、注重创新,形成适应教学实际、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一套较为系统的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有效教学评价体系。

三、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研究价值 1、基于预习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的思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激发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

2、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在对前段时间新课程下教材实施效度来看,新教材篇幅长,内涵深,语言含蓄,生字基础点多,这对于学生的认知原点来说,是有距离的,也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语句不通顺,背景不熟悉,主题难理解,表达难欣赏。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学生要带着比较充分的了解走向课堂。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的预习能力的培养。

3、基于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理念的思考。

“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生受学校教育的时间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可当今社会的发展却要求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样,要求学校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唯一的答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课题研究应来自于教学实际的需要,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门课题组成员将直接进入到新课程的实验中去,因此,在这样的时刻提出此课题的研究设想,有着切实的意义。我们将带着虔诚的心走进新课程,抓住新课程研究的各个点,做深入的探索。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现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积极创导的发现学习法,是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探究和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长期运用此种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面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