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2 1:37: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重庆工程学院1504105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立足于当前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建设状况、社会政治条件以及人口素质等,走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型”社会

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强度和坏境污染压力都在逐渐加大。而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异常繁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写进中共中央的文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依靠,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建设“总体布局”高度,并单篇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其意义深远。

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就有着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意识,且长期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并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建国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索的道路并不平坦,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也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被忽视,一度出现了毁林开荒、过度开采、乱砍乱伐等生态破坏现象。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污染压力都在逐渐加大,面临着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的巨大挑战。我们该汲取建国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 关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经济的增长的方式也使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能源的紧张、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我国开始寻求新的发展道路。邓小平曾说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观点。1995年9月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即走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要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

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及意义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2.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我国的现实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人口分布成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缺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的巨大挑战。

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体现。好的生态环境必然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反之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相互促进互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进程。生态建设和政治建设两者具有紧密的互馈性。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生态文化,而生态文化也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生态文明与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关系。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社会建设核心问题,而民生问题与生态问题息息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 3. 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文明是整个人类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由这种对于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中得出,影响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直接因素是人在思想意识中,将哪一方摆在第一性体现的。当原始社会的人类对自然保持着敬畏之心的时候,人类与自然表现的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在工业文明的时期,在生态文明的哲学理论中都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的。

顺应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顺应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

三、 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把节约资源放首位。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坚持保持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注重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进,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2. 建设“两型”社会 1) 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不是不利用资源,而是要尽量大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其实质是要从传统物质化的增长转向未来减物质化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包括: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节约理念贯穿社会中的各个领域;资源节约的方式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需求为前提;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环节保持高效和循环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涉及社会的很多领域,采取综合措施节约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 2) 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定义,有学者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致利于倡导人与自然、人与和谐的社会的形态。”但最终的落脚点是环境资源的保护及合理利用,环境友好型社会突出强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环境友好型社会更是一个综合型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方面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另一方面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过来促进生产发展,改善生活,其目的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结束语

现在的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考验。在工业发展中,生态问题的产生有时候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发展时是否拥有足够的生态意识,要自觉地往缓解生态问题的方向去考虑。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很多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资源短缺的情况,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

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生态文明,促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使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要意识到,人类永远不能征服自然,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全人类的长远生存,因此这并不是某一个国家能独立实现的,需要世界各国一起合作。

参考文献

陈德敏,秦鹏.2011.规则创新:环境资源法制与小康社会建设.北京:科学出版社 计量文.2005.冯飞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国计量 解振华.2005.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求是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编.—5版.——北京:高等学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