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23:31: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郭文景的民族室内乐《晚春》的创作特点

摘要:《晚春》是郭文景先生1995年8月完成的一部优秀的民族室内乐作品,创作灵感起于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词作品【清平乐•晚春】。本文试图通过对作曲技法、音响特点、音乐结构表象的层层剥离、来领悟作曲个人情怀与古诗词作者之间“心有灵犀”般的精神奥妙。

关键词: 室内乐;音乐材料;复调;结构;音色 中图分类号: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

民族室内乐《晚春》是作曲家郭文景先生为8种民族乐器而写的民族室内乐作品,乐曲借助中国宋代诗人黄庭坚【清平乐•晚春】诗词的诗意背景,通过作曲家特有的思维与巧妙的现代作曲手法,以个性化音乐的形态来表达一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情调。透过作品所呈现的各种音乐语言,给人以许多远远超过原诗本身所提供的意象。 将原诗词所蒙上压抑的心情通过音乐的形式达到了一种升华,表达了更加深远的意境。

乐曲是以民族乐器进行组合,编制为笛子、琵琶、筝、中阮、高胡、倍低胡、颤音琴及打击乐,作品结构比较自由,

在材料与和声的运用及节奏音型上都做了比较有趣的处理。譬如:四度结构的和声叠置、三度结构的高叠置和弦、全音阶的运用,以及五声音阶构成的和弦等等。不协和音程进行或纵向的多调性对置,碎片似的旋律、音区大幅度的对比以及力度的变化都表现了作曲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丰富的音乐想象力。现就以和声音调、音响色彩、曲式结构等对民族室内乐《晚春》进行粗略的分析。

一、 音乐材料的构成

在郭文景的部分作品里,不排除传统和声的三度叠置和弦。但没有采取固定的排列方式,和弦的排列一直在变化。没有固定旋律动机,很难找到传统的主题和声及主题旋律发展的表现形态,更多的表现为横向多调性的对置、纵向多声部的结合,以及碎片材料的拼接组合、复调性对位等手法的展现,现就以上方面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探讨。 1、和声结构材料

A、四度叠置和弦,在乐曲开始(第1―3小节)就以A材料(如例1):第一小节下方用E A D G的四度和弦转位与第三小节下方的四度原位与上方以四音全音阶构成的多声音响。在乐曲的第三部分(53―54小节处)以同样和弦材料出现。

B、十二音和弦,在第四小节以B材料(如例1):两个全音阶构成了十二音在纵向上的叠合,在乐曲的(48―52小节)也以两个全音阶材料(十二音)进行发展。

C、三度叠置和弦,第六小节开始用C材料(如例1)以三度叠置的两个三和弦在一小节内相互交叉的多声叠置,第七小节也是用C材料以三度叠置和弦进行组合(构成两个三和弦复合),低声部以升C音却以八度跳进,时低时高像是一根主线把这些材料给贯穿起来。

在乐曲的最后,以三度叠置为主形成不协和的9音和弦与前面和声材料形成首尾呼应,有意思的是和弦音进行归纳后又可以形成相差小二度(升D羽与E宫五声调式)的具有民族调式的两个五声音阶性和声的叠合。

2、多调性因素

从下列谱例横向上可以看出,1)笛子声部在前乐句为E调,后乐句为C调。琵琶声部以E调旋律保持。筝的前乐句以C调旋律进行,后乐句以复合调性的旋律进行。高胡声部前乐句降E调和后乐句的E调旋律与笛子形成调性对比。低胡声部在单一调性C调上进行保持。中阮前句是在E调上,后乐句与颤音琴的声部是以复合调性特点相互结合,横向多调声部的结合构成不协和的音响特点。这一段有复合旋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