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7/24 22:32: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智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仝延祺
负责人所在单位: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
2018年3月
一、 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界定:智障是智力障碍的简称,从我国1987年智力障碍的定义及国际上公认的关于智力障碍的定义出发,鉴定智力障障碍儿童有三方面的标准:1、智力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智商数在70以下,我校的智障学生大多为轻、中度智障儿童,智商介于50—70、35—50之间的儿童。2、适应行为不足。3、以上两个方面都发生在发育期,通常在18岁以前。
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情绪积极稳定。保持持续的快乐与积极的心境,是第一个儿童心理健康标准。
2、性格良好。性格相对稳定,开朗、热情、大方、勇敢。
3、自我意识良好。开始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自尊感在发展,寻求独立性,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4、与人交往能力。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
5、意志健全与行为协调。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迅速,思想和行动能与时代同步。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英、日、俄及中国的港台地区,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从小学开始就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的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注意
较多的在大中小学校学生,智障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较少。 我校是一所招收各类残疾儿童(听障、智障、唐氏综合症、自闭症、多动症、肢残)的学校,目前在校生126名,其中智障生占70%。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偏执、多动、自闭、少言或多语、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对抗行为、不良说话习惯和不良口腔习惯等。如果不及时矫治,会导致这些孩子心理缺陷,很难融入主流社会。鉴于此,对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矫治迫在眉睫,于是,我校提出此课题,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实践研究。
(2)理论意义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智障生扫除成长过程中的障碍,促进他们学会应对环境的策略和有效行为,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加强智障学生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摆脱
孤独的心理隔阂,增强其心理适应社会交往能力,树立自信,有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早期的陈鹤琴和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都为开展中重度智障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 要求95%中重度智障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教育,因学生接受教育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中重度智障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差强人意,给学校日常管理和教学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培养指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意义重大。
三、课题研究的基础
面对智障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性格偏执、多动、自卑、自闭、少言或多语、攻击行为、情绪不稳定、对抗行为等沟通能力很学生,教师们加强学习,吸收国内外丰富的特殊教育经验,根据各班级的实际情况,老师们大胆探索,确立了课题,开展教育研究。曾取得以下成果:《走进孩子的内心》发表于2015年11期《中国残疾人》;《让星星孩子走出孤独》发表于2016年1期《中国残疾人》;《难忘的开学第一天》发表于2016年3期《现代特殊教育》; 《自闭症教学之我见》发表于2016年4期;《特殊儿童“装病”的几种心理因素》、《班级管理智囊 小智慧大改观 ——结满神奇果子的成长树》等多篇文章发表于《西部特殊教育》。茌平县特殊教育学校已经多次举行学生心理体验活动,增添了《心理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