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5 16:26: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论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转型思考

一、文献回顾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市场竞争环境加剧,很多企业在业绩上很难再有更高的突破,为了降低公司风险,一些企业逐渐将视角转移到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上来,以期达到稳固企业生存、实现价值增值的目的。Gramling(2004)研究得出内部审计对报告质量和公司业绩有显著促进作用,进而完善公司治理。王光远(2006)将内部审计看作为内部治理机制。刘汀(2012)论述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也可以推动内部审计发展。郑伟、徐萌萌、戚广武(2014)认为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既相互交叉、交互作用,又相对独立,是一种耦合关系。内部控制控制风险,内部审计控制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达到价值增值,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内部审计既是一种治理机制,又是一种控制机制,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所以,内部控制不佳的企业,往往说明内部审计的职能未履行到位,内部审计的形式也不容乐观。第一,从增加公司价值角度而言,程新生,张宜(2005)从上市公司中选取最具代表性行业制造业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内部审计的设立更有利于公司生存,从侧面说明内部审计增加公司价值;李涛,赵志威,江远彬(2014)认为内部审计在从传统查错纠弊型内部审计向增值导向型内部审计延伸的过程中,价值增值作用逐渐凸显;陈莹、林斌等(2016)从内部审计与其他治理机制良好互动的视角检验了内部审计对公司具有重要的

价值增值作用,同时也证明领导重视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的地位较高,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第二,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提升公司盈余质量角度而言,陈继初(2010)认为公司规模愈大,内部审计难度愈大,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愈大,提高内部审计经费、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组成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识别与抑制盈余管理;雷英,吴建友,孙红(2013)研究得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公司相对于未披露的公司会计盈余质量更高,内部控制审计能够提高公司会计盈余质量;王兵,陈运佳,孙小杰(2014)从内部审计负责人的角度出发,实证研究内部审计负责人的年龄与学历在操控性应计利润大于0时,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第三,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而言,Holt和DeZoort(2008)通过实验数据说明内部审计报告的披露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王守海,郑伟,张彦国(2010)认为内部审计师在财务报告加工和编制的过程中参与大量工作,高水平的内部审计有助于提升财务报告质量;刘怡芳,黄政(2015)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规模大小、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内部审计特征指标,实证研究得出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 二、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从上市公司章程分析,新常态下上市公司均实行内部审计制度,大多数内部审计负责人向董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独立性较好。本文选取国泰安数据库中2007-2015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为研究数据。

(一)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情况分析

(1)从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分析内部审计现。2007-2015年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上市公司呈快速上升趋势(2015年稍有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未统计完全)。2007年,审计署首次要求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年度内控自评报告,这也是此年披露报告的上市公司仅占全体上市公司10.88%的原因。2010年,证券监管部门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内控自评报告的同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此年,内控自评报告由自愿性披露改为强制性披露,这促使2010年披露报告的上市公司大幅度增加。2011-2015年披露情况逐年上升,说明上市公司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度较好,积极响应政策,同时对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

(2)从内部控制缺陷情况分析内部审计现状。在2007-2015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13-2014年内控存在缺陷比例小幅度下降原因可能是新常态下,国家反腐力度与审计力度加强,监管力度逐渐加大,企业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对自身的内部控制进行治理,取得小幅度效果。但2015年,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比例又急剧上升,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业绩发展放缓,内部控制缺陷已然不能被业绩所掩盖,内控的弊端自然显露出来。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对内部控制实施监管的内部审计未能发挥其控制作用,内部审计职能的履行未实施到位。

(3)从内部控制缺陷类型分析内部审计现状。内部控制缺陷类型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与重大缺陷。2007-2015年,一般缺陷与内部控制缺陷呈同趋势变化,说明内部控制缺陷中,一般缺陷占的比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