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政府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2:39:0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程完工;恒大绿洲和锦绣澜湾盛大开盘,泛美华庭和金域明珠等商住楼盘破土动工;保莱·蓝湾国际、中央广场、名嘉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具备开工条件。200万吨特大高精铝合金板材项目有序推进。

4个新城和4个新市镇列入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建设总体规划。紧紧抓住沈阳经济区获枇国家新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历史机遇,灯塔、首山、汤河3个新城和佟二堡、刘二堡、望水、西马峰4个新市镇建设快速启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完成整体搬迁村屯22个,腾空并整理土地5.1平方公里,开工建设基础设施项目48项,新上重点工业项目73项,开发工业、商业和住宅地产110万平方米。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重点项目建设再创佳绩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河东开发、老城改建、新城新市镇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为依托,全面掀起重点项目的建设高潮。全年实施投资2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434项,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140万吨重整、40万套高压共轨系统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年产200台大型数控机床、市中心客运站、火车站改扩建等一批项目全面实施,华能辽阳芳烃基地热电厂等一批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各县(市)区均在11月底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139个冬季施工项目得到初步落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0亿元,为计划的109.1%,增长42%。

(三)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435亿元,为计划的122.2%,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00户,同比增加82户。160项2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全面开工,完成投资260亿元。重点工业集中区建设进程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新入驻企业105户。芳烃和精细化工等6个工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67.7%。科技创新稳步推进,并购海外科技型企业2户、引进海外研发团队6个,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户。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34.1亿元,为计划的101.2%,增长21.5%。淘汰落后工程取得新进展,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 (四)县城经济增势强劲,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克服不利天气影响,粮食总产量达到74.4万吨。县域工业、县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三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三年翻番计划如期完成。新增设施农业5万亩,新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场246个。新培育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个。

以辽阳县精品果蔬、灯塔市畜禽产品加工为重点的“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辽阳县高压共轨和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灯塔市日用化工和皮装裘皮产业集群日益壮大。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69%,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98项。认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发放粮食综合补贴、良种

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2.1亿元。大力实施县城改建,房地产施工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骨干项目120项。改扩建县级以上公路5条41.2公里、农村公路20条105公里。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9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7.3万人。350项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实施整村推进21个村。 (五)老城区改建开始启动,城区经济和服务业加速发展

全面落实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和三年倍增计划,进一步向城区下放了52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极大增强了城区经济的发展活力。繁荣路、振兴路和新华路三个城市出入口开始整治。城南商住区、站前广场、城市主干道两侧危旧楼房和平房区改建、“退二进三”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新改扩建老城区道路14条13.6公里,供暖和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升。佟二堡皮装裘皮、西关至站前商贸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步伐加快。海宁皮革城、辽联数码广场等一批大型市场相继建成,家乐福超市、苏宁电器、欧亚达家居等知名连锁店入驻我市。弓长岭温泉旅游集聚区、龙石生态风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市“滑冰雪、泡温泉、逛庙会、购皮草、品农家、过大年”等冬季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全省的品牌和热点。成功举办了辽阳市第二届名优商品展销会。“家电下乡”销售网点已发展到210家,销售量累计突破14万台,实现销售额2.8亿元。全市完成房地产施工面积640万平方米,增长44%;商品房销售额47亿元,增长20%。旅游业总收入133亿元,为计划的102.3%,增长2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07亿元,为计划的100.8%,增长1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 (六)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了5户非工业企业的改制工作,市属集体工业企业改革有序推进。促成沈煤集团收购我市3家供暖企业,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市人民群众冬季供暖的问题。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启动。市、县(市)区两级政府大部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奥克股份实现了我市民营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的新突破,企业上市工作已形成梯次推进格局。市商业银行更名辽阳银行,实现了向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跨越。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紧紧围绕新城新市镇建设、老城区改建、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主题,举办“请进来”主题概念和产业集群招商会6次,开展境内外招商30次,促成了131个境外、域外投资项目落地。外经贸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引进域外资金350亿元,增长89%;外贸出口9.6亿美元,增长10%。 (七)环境保护力度加大,节能减排阶段性成果显著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加强整治监管力度。辽化公司和庆化公司电厂脱硫工程基本建成。庆化“废酸真空浓缩”项目正式投运,废酸处理负荷达100%。市中心污水处理厂处理

水量由每天8万吨提高到13万吨。辽阳县、灯塔市和宏伟区3座污水处理厂全部投入运行,新开河、葛西河和兵马河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关闭取缔落后产能企业22家,实施重点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项目30项。完成造林作业面积7.4万亩。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率96%;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66万吨,下降4%;二氧化硫排放量3.66万吨,下降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1.91吨标煤,下降7.2%;取水量115.7立方米,下降7.4%。

(八)财税收入保持高幅增长,融资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6.5亿元(新体制数),为计划的113%,增长35.6%。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57亿元,增长39. 7%;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00亿元,增长24%,增支19.3亿元,农业、教育、科技和社会保障四项重点支出全部实现增长。进一步加强社保资金征收工作。强化非税收入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04亿元,为计划的100.1%,增长15.1%;贷款余额529亿元,为计划的113.7%,增长26.5%,比年初增加110亿元。新增融资性担保机构1家、小额贷款公司6家。市本级11个融资平台实现融资贷款24.3亿元;5个融资性担保机构为37家企业提供担保2.34亿元;16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5亿元。 (九)各项民生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460元,为计划的102.7%,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8140元,为计划的104.6%,增长15%。新增城镇实名制就业5.3万人,普惠制培训4.4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五大险种扩面任务全部超额完成,城市、农村低保覆盖率分别实现6.34%和5%。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廉租房1780套、经济适用房3500套。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中心医院病房楼、中医院病房楼和中医药学校教学实验楼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义务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2%。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文化惠民”五项工程全部建成。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年末总人口达到185.09万人(常住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3‰。社会管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发展。

2010年,全市经济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一些突出问题:经济总量偏小,可用财力不足,解决发展建设和民生问题的能力不强。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产业链条短,服务业规模小,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老城区改建步伐不快,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新城新市镇建设进展不平衡。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强化社会保障的力度需要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社会建设和管理还存在薄弱环

节,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1年主要预期目标 (一)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尽管世界经济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但2011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将是十分严峻、不确定因素较多的一年。国际方面,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短时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市场、资源等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特别是国际社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持续施压,给我市外贸出口和实际利用外资带来潜在压力。大宗资源性产品价格快速上涨,进一步增加了我市石化、钢铁等产业发展成本。国内方面,我国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长期形成的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国家连续出台的限制房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直接影响我市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地产业引进域外资金额度,也给钢铁、水泥等产业后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省内沿海港口城市的加速发展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快速崛起,对我市经济发展形成的竞争日益激烈。

与此同时,经济环境也存在诸多有利条件,且机遇大于挑战。国际方面,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在调整中逐渐恢复增长,国际资本、产业、技术流动趋势更加明显,全球和区域间平等、互惠、共赢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国内方面,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为全省改革和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布局了4个新城和4个新市镇,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和新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全省正在筹备第十二届全运会,也为我市城市建设创造了重大机会。 (二)我市自身发展潜力

我市近8年来经济一直保持16%以上的高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具备了向更高层次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市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我市要在“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五大发展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为“十二五”起步之年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2011年,随着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壮大,设施农业、一县一业、县城改建步伐的加快,将进一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预计可新增增加值3亿元以上。1000万吨炼油等85个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将为工业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增长点,220千伏穆家输变电工程等22个电力设施投入运行将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撑;省、市对建筑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减,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快速增长;预计二产业可新增增加值78亿元以上。积极落实《加快城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添加助推剂,预计第三产业新增增加值39亿元以上。以上三次产业合计可新增增加值12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和服务业集

聚区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以河东新城为龙头的新城新镇建设全面进入高潮期,将有利于投资继续保持30%以上的高幅增长;受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拉动,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将达到22%以上;伴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我市消费环境的改善、社保体系进一步健全,消费将继续保持16%以上的增长;随着辽宁对外开放峰值的来临、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4个新城4个新市镇建设全面推进、一批拟缴资和在谈重点内外资项目的推进,以及国家完善外贸政策和中石油允许辽化公司扩大产品出口范围等利好因素的刺激和带动,将促进外经贸指标的增长。在经济正逐步走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特别是国家一系列富民政策出台的大背景下,城市、农村居民收入有望分别增长13%和14%以上。 基于上述分析,2011年我市经济增长仍将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达到840亿元以上,将实现“十二五”和建设特大型城市的良好开局。 (三)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的确定.既兼顾发展需要,又考虑可能;既考虑与“十二五”规划及本届政府工作目标相衔接,又充分考虑了省政府对我市的要求、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和我市自身发展的潜力。具体安排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达到840亿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达到47亿元以上;第二产业增长14%以上,达到538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增长16%以上,达到255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达到45400元以上。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以上,达到94亿元以上。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以上,达到5080元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达到500亿元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达到650亿元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达到240亿元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 ——外贸出口增幅高于省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域外资金高于省下达指标。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以上,达到186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达到9280元以上。

——年末总人口186.26万人(常住人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3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6‰。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均同比下降2%。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控制在1.81吨标煤;取水量下降6.5%,控制在108.2立方米。 三、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