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作管理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0:23: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

1、生产与运作的过程为:投入→变换→产出

2、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对象:第一对象:生产运作过程——劳动、价值增值过程;第二对象:生产运作系统——实现的手段。

3、服务的本质特点:服务的无形性,不可触性(不可触性越强,生产和消费会同时发生) (在工厂中生产的是化妆品,在商店里出售的是希望);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不可储存性;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参与。

4、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问题:产出要素管理、资源要素管理、环境要素管理 5、现代生产运作管理的新特征:1.生产运作管理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

2.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变化、个性化——生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3.信息技术已成为生产运作管理的重要手段; 4.全球化——“全球生产运作管理”;

5.跨行业的集成管理——供应链管理、虚拟企业、战略联盟; 6.绿色生产成为重要的新课题。

6、产出要素管理包括:质量(Quality)—保证和提高质量;

时间(Delivery time)—适时适量生产

成本(Cost)—使产品价格既为顾客接受,又为企业带来一定利润 服务(Service)—提供附加和周边服务

7、资源要素管理:设施设备管理:保持足够、完好和灵活的生产运作能力 物料管理:以最经济的方法保证及时充足的物料供应 人力资源管理:有效、高效地配置和使用人力资源 信息管理: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和处理必要的信息 第二章

1、生产运作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 市场需求与变化; 技术进步; 供应市场; 企业整体经营目标与各部门职能战略; 其他,过剩生产能力的利用,专利保护等问题。

2、产品组合决策:指根据产品投产后其成本、赢利、市场占有率、竞争能力等的变化,对一个企业的生产品种、生产量所做的组合和调整,其中包括新产品的引进、现有产品的改良以及对不同品种的产量的调整的问题。 3、简述企业竞争重点

企业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提供产品、生产运作组织方式等自身条件的特点,可以将竞争重点放在不同方面,常见的竞争重点有成本——低成本;质量——高设计质量、恒定的质量;时间——快速交货、按时交货、产品开发速度;柔性——顾客化产品与服务、产量柔性。

竞争重点的转移和改变: - 竞争环境已经变化,但生产动作重点未变(加强危机意识) - 新添附加目标(生产多种产品的缺点) - 新产品/新性能(采用分设的方法) 4、生产运作组织方式的类型:工艺对象专业化形式、产品对象专业化形式、混合形式

5、向后集成:企业从目前所从事的生产阶段进一步向生产的前一阶段发展,即供应链的上游,称为向后集成。

虚拟集成是指企业尽可能降低自己的纵向集成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的一种手段。 第三章

1、简述产品设计流程

一个完整的产品开发设计流程一般包括4个基本步骤:1.构想或方案的产生 2.可行性研究 3.产品设计 4.工艺设计

2、缺陷树分析法(FTA)——它用一个树状图来表示产品的缺陷、引起产品缺陷的可能原因以及可能采取的措施,以从中找到最合适的改正缺陷的方法。(重点-名词解释)

3、生产运作流程——能够把一定投入(input)变换成一定产出(output)的一系列任务,这些任务由物流和信息流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4、生产运作流程的选择设计—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发生,企业需要对生产运作流程进行选择设计

1. 企业引入一项新产品或新服务

2. 企业的竞争重点发生变化 3. 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发生变化 4. 现有运作绩效不理想

5. 竞争对手通过使用新技术、新流程等方法提高了竞争力 6. 资源成本或可得性发生了变化

5、生产运作流程的构成要素:投入、产出、任务——把投入的资源要素向产出方向转换的行为或活动、物流和信息流、库存。

6、生产运作流程的具体设计包含内容:(1)流程的节拍、瓶颈与空闲时间 (2)流程的生产能力及其平衡(3)生产周期(4)生产批量与作业交换时间

7、流程分析和改进的工艺:6W2H方法、VA/NVA分析、因果图和相关图、四巧(ECRS)技术 第五章

1、生产运作能力的定义:一个设施的最大产出率

生产运作能力:是指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生产运作组织条件下,企业内部各个生产运作环节综合平衡以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产出一定种类的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它反映企业产出可能性的一种指标。

2、 计算生产能力(见书P100-101)

该中心每年的工作日为250天,每天工作8小时.复制中心认为,要保持15%的能力缓冲. 该中心为这两个部门进行文件复制,至少需要几台计算机? 部门 项目 部门A 部门B 年需求(需复制的报告种类数) 每种报告复制份数 每份复制时间(h) 作业准备时间(h) 50 40 0.5 5 100 60 0.7 8 解:

?第一步:计算全年所需要的复印机小时数

R=(50 × 40 × 0.5+100 × 60 × 0.7)+(50 × 5+100 × 8) =6250(h) ?第二步:计算一台复印机的年工作时数 H=8 × 250 ×(1-15%) =1700(h) ?第三步:计算所需复印机数 M=6250/1700=3.68≌4(台)

第六章

1、作业测定是对实际完成的工作所需时间的测量,是工作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是通过一定的方法,用于确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

2、工作研究的概念:—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人的工作(work)进行分析、设计和管理的工程学。 3、工作研究步骤:答案一:选择→记录→分析→建立→实施→维持

答案二: 1.选择研究对象 2.确定研究目标 3.记录现行方法 4.分析 5.设计和使用新方法 6.方法实施 第七章

1、设施:生产运作过程得以进行的硬件手段,通常由工厂、办公楼、车间、设备、仓库等物质实体构成。(重点)

2、设施选址:指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决定设施的地理位置,使之与企业的整体经营运作系统有机结合,以便有效、经济地达到企业的经营目的。(重点)

3、设施选址的层次:①选位,即选择什么地区(区域)设置设施,沿海还是内地,南方还是北方等等。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或许还要考虑是国内还是国外。②定址。地区定址之后,具体选择在该地区的什么位置设置设施,即在已选定的地区内选定一片土地作为设施的具体位置。

4、设施选址必须考虑因素:

答案一: 1. 是否接近于市场 2. 是否接近于原材料供应地 3.运输问题 4. 与外协厂家的相对位置 5. 劳动力资源 6. 基础设施条件 7.气候条件 8. 政策,法规条件 9. 生活质量 10. 与企业其他设施的相对位置

答案二:1.劳动力条件 2.与市场的接近程度 3.生活质量 4.与供应商和资源的接近程度5.与企业其他设施的相对位置

5、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动因:(1)不同国家和地区劳动力成本不同; (2)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消费水平不同; (3)具备了实现全球化的条件: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高科技产品的发展需求;金融市场的开放. 第八章

1、设施布置是指在一个给定的设施范围内,对多个经济活动单元进行位置安排。(重点)

2、影响企业经济活动单元构成的因素:1.产品结构和工艺特点 2.企业的规模3.企业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4.企业的技术水平(重点) 3、设施布置方法:

(1)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方法:①汇集有关信息、数据②初步做出平面布置方案(块状区划图),进行评价。 ③最终确定块状区划图,做出详细方案。④ALDEP ⑤CRAFT (前三者是基本方法,后两者是其他方法)

(2)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方法:①动作分析②程序分析③操作分析④正确处理好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

(3)混合布置的常用方法:一人多机、成组技术 第九章

1、供应链:由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批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原材料零部件依次通过“链”中每个企业,逐步变成产品,产品再通过一系列流通配送环节,最后交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系列活动就构成了一个完整供应链的全部活动。 2、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对象:三种“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3、物料分类:战略性物料、瓶颈物料、重要物料和一般物料

4、牛鞭效应—是指订货量的波动在从零售商到批发商、批发商到制造商,直至制造商又到零部件供应商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大。

5、分散型配送系统特点——可以更靠近自己的顾客,从而缩短供货时间,运输成本也比较低. 集中型配送系统特点——可以是企业用更少的库存来达到更高的顾客服务水平,或在相同库存量的条件下达到更高的顾客服务水平。 第十章

1、库存:是企业用于今后销售或使用的储备物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不同形态) 2、存有库存的目的:

1.预防不确定性的、随机的需求变动 2.为了保持生产线的连续性、稳定性 3.为了以经济批量订货 3、库存的作用主要在于能有效地缓解供需矛盾,使生产尽可能均匀,有时甚至还有“奇货可居”的投机功能.

具体而言,库存的作用包括以下几项:1.改善服务质量 2.节省订货费用 3.节省作业交换成本 4.提高人员与设备的利用率 4、库存的类型

1)按其在生产过程和配送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原材料库存和在制品库存和完成品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