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希金《驿站长》中小人物性格及悲剧意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7 17:02: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名词解释

1.“含泪的笑”:是对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概括。果戈理的作品往往采取讽刺的手法描写庄园地主的庸俗腐败,空虚无聊同时也抨击封建官僚的贪污受贿,敲诈勒索。如在《密尔格拉得》所包括的四篇小说之一的《旧式地主》中,既对地主阶级精神空虚、无聊予以嘲讽,又有所同情,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来使人发笑,深思之余,不自觉流出痛惜之泪,普希金和别林斯基因此称这种风格为“含泪的笑”。 2.“小人物”: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类人物形象,由普希金的《驿站长》开创,他们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地位低位,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者的牺牲品,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者对他们给予同情,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3.“多余人”:19 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史中出现的一类贵族青年典型;他们受过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满现实,但贵族生活方式使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最终一事无成。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 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成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人都属于这一类典型。

4.“新人”形象:19世纪50年代后,指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新人的一般特点是: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猛烈地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进行实际的、不妥协的反对旧制度的斗争,和人民保持紧密的联系,愿意为人民的利益献身,具有坚定、勇敢、乐观的个性和勇于自我牺牲、富于实干的精神。最早出现的新人形象是屠格涅夫《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和他的妻子叶琳娜,以及《父与子》中的巴扎罗夫,成功地塑造了新人形象的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的薇拉、吉尔沙诺夫等。

5.“平民知识分子”:以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出身于商人、军人、医生、农民、手工业者等家庭。50、60年代,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以更为激进的方式要求政府改革,公开号召俄罗斯人民拿起斧头来。从而揭开了俄国革命的第二阶段——“平民知识分子革命”。

浅析普希金《驿站长》的人物和悲剧意义

《驿站长》是普希金小说类最具有代表性作品《别尔金小说集》中最成功的一部短篇小说,它在普希金的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驿站长》第一次成功的描写了“小人物”形象,从而开创了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的主题,俄罗斯文学传统“小人物”形象正是发源于此。而从《驿站长》的主人公老驿站长身上,我们也能看到那个时代无数与之类似的小人物的共性,这些共性造就了“小人物”本身有着他们的局限性,时代环境的不断作用与影响,最终形成悲剧的结果。他们的悲剧意义也正是作家作者们所要表现出来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提醒人们生活中亲近的,距离不远的的平常人真正蕴含的情感的震撼和强大。

《驿站长》这篇短篇小说的人物不多,主要是以老驿站长老威林,他的女儿冬尼娅,年轻骠兵军官以及“我”这个二次路过驿站的叙述人为主。

作者描述主人公老驿站长用了这样的几句话:“十四等官阶的背黑锅的角色,那官衔只够他抵挡拳打脚踢之用,而且并非每次都抵挡得住。维雅齐姆斯基公爵开玩笑称之为土皇帝的人的职务究竟如何呢?难道不是实实在在的苦役吗?日夜不得安宁。旅客把枯燥乏味的旅行中一路憋出来的满腔闷气一股脑儿都发泄到了驿站长身上。”身处社会金字塔的较底端,

固然不像最低层的农奴阶级那样饱受压榨摧残,但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小人物老驿站长生活境况悲惨,在这种等级森严的社会环境里,他不得不养成对“有来头”的大人物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不敢有丝毫反抗的奴性心理,生怕会有不周到。女儿被骠骑兵军官拐走后,他到处寻找,找不到就自怨自艾,后来抱着“把我的迷途的羔羊领回家”的想法,老泪横流,苦苦哀求贵族老爷开开恩放过自己的女儿,却仅仅挤出一句话来:“大人!……请做做好事吧!……”不敢有丝毫反抗之心。忍气吞声的性格已经深入到老驿站长这个小人物的骨髓之中,最激烈的举动,就只是把明斯基塞给他的那几张钞票“捏成一团,往地上一扔,用鞋跟使劲地踩,愤然而去”而已。面对惨淡的命运,他借酒浇愁,最后活活醉死,“小人物”在自身命运时面前的无奈与怯懦,无情的社会吞噬了他们,而他们自己也甘愿在无形中充当自己的掘墓人。

另一主要人物就是他的女儿,冬尼娅生的漂亮,是个在老驿站长心中特别自豪与骄傲的宝贝,“我”在问这是你女儿吗?“是女儿,大人!”他说,神态怡然自得。“她脑子聪明,手脚麻利,就象她下世的。”对女儿的称赞溢于言表,看得出一个老父亲对自己女儿的喜爱。也就为这个《驿站长》家庭悲剧奠定了一个情感的基调,情感的浓郁与上升,到情感的破裂与不可挽回形成强烈的对比,并最终形成悲剧结果。冬尼娅平日勤劳,待人和善,与父亲相依为命,但是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也慢慢的展现她自私的一面。她不安分于贫寒的生活,情窦初开之时便与英俊而富有的骠骑兵军官私奔,不念父女间的亲情与养育之恩,父亲来找自己也是避而不见,最终导致了自己父亲的死,无形中充当了帮凶和刽子手的角色。

老驿站长和冬尼娅都算是在俄国当时环境下的“小人物”,而相对的“大人物”在《驿站长》中的体现便是那个带冬尼娅私奔的年轻骠兵军官,上流社会的公子,家庭富裕且有威望,对小人物颐指气使,为得到冬尼娅使些生病的小伎俩,内心阴险,并在老驿站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带走了冬尼娅,完全不顾老驿站长失女之后的绝望之情,并说“我做过的事,你扳不转来了。”妄图用些小钱财来打发他。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可以用金钱来衡量吗?

《驿站长》最终于以老驿站长去世作为结局,失女过于悲痛,整日浑浑噩噩,处在酒精的麻醉之下,这样的悲剧结尾也是作为“小人物”的必然结局。这场家庭悲剧是父亲与女儿的亲情悲剧,曾经相依为命的父女俩,却骤然因女儿与年轻军官的私奔不再回复如从前,父女之间的情感戛然而止,让心中只有女儿的老驿站长怎能立马就承受的下来。年事已高,失女,情感上也受到严重创伤,从此孤身守着这小小的驿站,无所依靠。从另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年轻一代人与老一代人在对待家庭、爱情、亲情几者关系上的观念冲突。由于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人性的自私,才造成了这一幕凄惨的活剧。

普希金作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在《驿站长》中关注的是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之所以小人物会有如此悲惨的命运和结局,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他们自身的怯懦和奴性,除了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的凌辱与加害,以及帮凶们的雪上加霜(比如小说里那个看出骑兵大尉居心不良却与他沆瀣一气的德国医生),更主要的,还是俄国专制社会的不平等。这是不折不扣的社会悲剧。《驿站长》中对“小人物”老驿站长的遭遇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强烈谴责社会的黑暗性,也暗示“不平等”诱发的社会悲剧不仅仅是老驿站长这一例,也许我们的生活中还不断地存在和出现着。《驿站长》中老驿站长的死,批判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阶级出身是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这正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