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21:46: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专家: 这里讲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十二铜表法》的历史地位。虽然它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我们今天可以制定更好更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就法制文明的进程来看,法制文明的重要起点是成文法。尽管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人类文明就是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个价值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把者段史料用在这里,我想它体现了文明演进的价值。
主持人: 正如刚才老师们所说,史料的选取很有讲究。其实在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么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专家: 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个问题复杂在哪里呢?首先,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设计问题有两个立足点,第一个是课标;第二个是学生。要从学生生活的角度,然后来引进,这两个引进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课程目标的要求很高,学生的生活可能和它离得很远,那么这个中间就需要很多问题来做铺垫。比如刚才案例里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一个逐步提高、由浅入深的过程。大家看,问题设计是不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呢?
专家: 我认同王老师的观点,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把握。
专家: 这就是一个层次性的问题,问题设计当中要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要有坡度。另外,问题设计还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问题的设计,还应该注意到问题否真是学生的问题。据我所知,上海有一些中学曾经进行教学改革,推行问题教学法。那么这里的问题并不是老师的提问,而是从学生中来。老师把这些问题综合起来,最后出版了一本书,囊括了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不过这样一来,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负责比较多的劳动,一方面在课前要搜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课后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问。那么我觉得这些才是真正是学生的问题,是我们在问题设计中要注意的地方。
专家: 我们刚才考虑的角度就是,在问题设计当中我们老师怎么设计,而忘了我们的主角是学生。实际上学生只要进行学习、思考,他就会产生各种各样问题。这里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老师要有包容心,不要认为学生的问题太过简单而不予理会。比如说书上讲 “ 秦始皇功德超过了三皇五帝 ” ,有的学生就会想:什么是三皇五帝?哪三皇哪五帝?可能老师就认为这个问题前面的课堂已经提过了,不需要再讲了,但我觉得这样的问题老师们在课程设计中仍然是要注意考虑的。
专家: 我们老师除了出现上述问题,在结合史料运用方面也容易出问题。比如说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题目,或者是老师在教学问题设计时,问题往往游离于材料之外。怎么样把问题设计与引用的素材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专家: 问题设计可以分为很多类型,一种类型是就课本问课本,就材料问材料,这主要就是让学生读懂材料,包括读图等等;第二种是学生自发的生成的问题,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比如上面《十二铜表法》的材料,我们认为学生应该读到材料里面关于这部成文法不成熟的地方,比如 “ 同态复仇法 ” 、 “ 平民和贵族不能通婚 ” 等等,我们认为学生的着眼点应该落在这个地方,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引入延伸部分。可是,这个班的学生可能根本没有提出任何问题来,他们只是原封不动的说了一下里面的内容,那么老师原先设计的内容就完全用不上了,学生不按照你的思路来。所以我想这是不是老师的问题呢 ? 可能老师还是旧观念。
专家: 我认为问题有大小之分。小的问题,比如说有的学生的问题不带有普遍性,老师就可以在课后与之进行交流,解决问题。还有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并且需要及时解答,老师就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解答。另外还有些问题很大,需要老师来开设专门的讲座,让学生真正能弄懂。此外还有一些问题可以延伸到课后,通过学生的课题研究,在课题活动活动中解决问题。
专家: 老师是否要帮学生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呢?
专家: 王老师刚才讲了一个课堂上问题的随机生成问题。我认为这种随机生成的问题实际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很好的素材。在这些问题中,有的问题老师可以当堂可以解决,但有些问题对于中学老师来说确实很有难度。这里就涉及到教学机智的问题,可能和老师的修养也有很大关系。
专家: 对,我刚才还说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全部解决吗?
专家: 刚才两位老师在谈话中主要提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怎样设计问题和设计怎样的问题。在我们新课程教学中,有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就是运用材料来设置问题,这个不管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高考试卷中,这样的倾向性都越来越明显了。这个设置可以在选择题、材料分析题或者是问答题中出现。因此,教师要注意使用好材料,利用材料来设置有效的问题。
专家: 刚才我提到的那个问题 —— 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朱老师刚才说的那样,有的问题很小,可以当堂解决,有的问题很大,要课后解决。其实我认为,有的问题不一定要老师帮他解决,老师可以指出一条路让学生自己解决。比如说 “ 三皇五帝 ” 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搜索或者去查《大百科全书·历史卷》,这样学生自己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可以知道哪些资料是史料,是被学术界认同的,是可以利用的,老师对这一点要交代清楚。
专家: 对,这就是历史学习方法的培养,把问题设置与 “ 过程和方法 ” 的目标结合了起来。
专家: 这就达成了新课程设计的课时目标。
专家: 我觉得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不仅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在问题解决中,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
专家: 那如果有的老师说: “ 我提不出问题,那怎么办呢? ” 是不是像朱教授所说的那样,你提不出问题就让学生提,到学生当中去搜集问题,就像上海的那所中学一样。这样问题不就解决了嘛!另外我觉得老师也要自己先提出问题,正如杨老师在前面所讲的那样,自己要明白 “ 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 ,自己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来提。新课程教学设计观念的转变,就是老师从原来只会教问题,就是要学生背问题,而学生自己没有问题,到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自己设计问题,这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一种思路的转变。
主持人: 在教学过程设计当中,除了刚才几位老师已经谈到的问题,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
专家: 教学过程设计当中的问题,其实刚才已经包含了,比如说史料、问题的设计,但讲得不完整。这里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一个是过程的问题,比如怎么开头?开头之后下面的内容如何进行?然后怎么结尾,包括我们如何评价等等。整个设计的过程还是很复杂的,我们要分为几个方面来分析,最好能结合一节课。我们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 “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这节课来谈谈。这里面谈到君权与相权的问题,君权与相权有一个从秦朝开始演进的过程,然后逐步讲到唐朝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度。这是一个知识链,如果要进行课堂教学,大家看如何设计可以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呢?
专家: 我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个统一和互动的过程,所以无论进行什么样的教学设计设计,都要考虑到这两个方面。从教的角度,要体现出老师的主导性,比如刚才提到的刘强老师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得非常明显。但同时要考虑学生学的方面,从陈红老师提供的案例设计来看,我们觉得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一定能够被激发起来。
专家: 从学生角度来看,君权与相权可能很多学生都知道,包括后面的三省六部制度,学生可能都了解。但是汉代的中朝可能学生比较陌生,我们在这里就需要增加一些史料,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感受。但这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比如说课本上这一段内容,是让学生来读,还是老师自己来讲?如果让学生来读,该怎么样让学生来读?我们可以让学生把不明白的字词划出来,这就是提问的一个点。比如 “ 丞相 ” 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来提问。如果你自己可以找到答案,那么就自己寻找,如果找不到,你就可以拿这个问题来提问。这样学生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他不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学,而是在主动地跟着老师学。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
专家: 从老师的角度来出发,我认为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教什么?这节课我需要让学生解决什么问题,达成什么教学目标?第二、怎么教?这就是课堂教学的操作技术,包括整个的教学流程。我想从老师的角度,这两个问题要好好思考。
专家: 对于这一课,我想我们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大体了解君权与相权从秦汉到隋唐演变的过程,我们就要把这个目标写出来,就像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样。比如说 “ 复述君权与相权从秦汉到隋唐演变的过程 ” ,并且这其中需要复述的哪几点我们都要明确地写出来。除了课本中提出来的以外,是否还要增加,还要增加多少,都要很明确。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前就要很清楚的。另外我们提出的标准,学生可能达不到。哪些地方不理解?通过什么方法让学生理解?这在设计时都要写清楚。我们老师有时可能会忽略这个问题,认为我写出来就可以了,至于学生达不达得到,就忽略考虑。如果我们是以课本、老师为主,就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 “ 别的学生都达到了,你为什么没达到? ” 我就可以提这个问题,把责任全部转嫁到学生身上。而新课程则不然,就是刚才杨老师提到的,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一定要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联系起来。我的教学目标提出来,可能有的学生达到了,有的学生没达到,那我们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所以新课程背景下的老师肯定很累,要求教师们多思考多准备。这也是教师专业化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
专家: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如何进行,王老师讲的是如何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曹老师是从教师的角度思考如何设计,这两个虽然角度不同,但其实是一回事。作为教师,首先肯定是从教师的角度,但从教师的角度,同时又要考虑学生的问题,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思考怎么样让学生提出问题。
专家: 教是为了不教。
专家: 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思考怎样使学生真正弄懂这节课内容,怎样使学生在这节课中发展其思维能力。
专家: 教学过程的设计,最终还是落实在学生的学,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才是最本质的问题。
专家: 杨老师刚才说的一句话很重要 ——“ 教是为了不教 ” 。所以高一的第一个阶段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我们把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下面想学得好,太艰难了,而且老师也太累了。如果学生能自学,能看出一篇文章的关键点以及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那老师上课就轻松多了。不能什么事情都代学生去做,这样一来学生将什么都不会,我们的教学目标也将不能实现,而且很多内容想要拓展都无法达到了。
主持人: 听了各位老师的讲解,真是受益匪浅!几位老师今天与大家讨论的是第二个问题 —— 围绕新课程目标的教学设计如何进行,这一讲我们就讨论到这里。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
拓展思考题: 1 、 在必修一中选一课, 2 、 写出这一课的三维设计目标 3 、 。 4 、 选择一课, 5 、 设计它的问题系列, 6 、 并简要写出如此设计的思路。 三、如何围绕课程目标处理教材
主持人: 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新课程高中历史》专题节目!
在前一讲里我们已经讨论了 “ 如何理解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 和 “ 如何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 这两个问题,在这一讲里我们将来谈谈第三个问题 ——“ 如何围绕课程目标处理教材 ” 。进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我们使用的是新教材,我想请问一下杨老师,您认为这种新教材有什么特点呢? ”
专家: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里面要求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目前,我们有四套教材: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湖南岳麓出版社的教材、河南大象出版社的教材。我们就分别用 A 、 B 、 C 、 D 代表这四套教材。这四套教材都很好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精神,与传统教材相比有这样的一些特点:
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特征 · 体例结构方面 专题性 立体性 开放性 · 内容选择方面 科学性 前沿性 人本性 · 文本表述方面 互动性 趣味性 启发性 第一,从体例结构方面来看,有这样三个特点: 1 、专题性,我们可以从必修一、必修二以及必修三中看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内容; 2 、立体性,除了上述三个必修专题以外,还有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 “ 探索历史的奥秘 ” 、 “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 等六个选修模块,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教材系统; 3 、开放性,从这九个模块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教材从物质到制度到文化,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教材系统。
第二,从内容选择方面来看,也有三个特点: 1 、科学性,历史有客观的历史,有主观的历史,我们教材的编写属于主观的历史,而主观历史的编写更接近于客观的历史,从而体现出科学性; 2 、前沿性,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新的文明史观的史学观念来编写的,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前沿性; 3 、人本性,我们可以从内容的生动和语言的优美看到人本性,我们的学生更喜欢看这样的历史教科书。
第三,从文本表述方面来看,也有三个特点: 1 、互动性,教材除了正文部分还有辅读部分,比如有 “ 历史纵横 ” 、 “ 资料回放 ” 、 “ 学史之窗 ” 、 “ 知识链接 ” 等栏目; 2 、趣味性,可以从辅读部分的设置看出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问题等等; 3 、启发性,我可以举一个设置的问题来说明。例如在教材里面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因而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由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 这个问题不仅具有开放性,更具有启发性。
专家: 杨老师刚才讲得非常完整,这些特点基本上概括了新教材的主要方面。当我把教材拿到手上时,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专题性。原来的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现在已经不考虑这个体系,它是以专题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确定一个一个的主题进行探究,所以其整个课程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专家: 我赞同王老师的意见,我看新教材,最大的体会就是它更像一个学本,是从教本向学本的一个过渡。这也是当今世界教科书发展必经的方向。我们来看新的历史教科书是怎样体现学本性的呢?首先,新的历史教科书一般不给学生大段的结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分析、概括能力,但是这个最后的结论必须是通过一个学习的过程得到的。比如老师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史料,利用教科书中的一些思考题及其他辅助的栏目,通过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最后让学生得出对历史的看法、结论。另外,我们过去的教科书文字较少,同时知识点非常多,这必然造成课本非常枯燥。而我们新的教科书文字量大了,表述也非常生动,可读性强,图文并貌,所以更适合学生的阅读。
专家: 这一点我们在教学中也有所感受。教材发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特别爱读教材。而且新教材都是彩色的,还配了很多精彩的图片,同时也设计了很多问题,教本就完全转变了。这样一来我们老师的观念就要从教本转为学本,就是你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而不是把教材上面的 “ 一 ” 、 “ 二 ” 、 “ 三 ” 、 “ 四 ” 讲给学生听,这个转变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 通过你们的讲解,我发现新教材有了很多新意。但是达到新课程标准,关键还是老师们的使用,特别是教学观念的改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由 “ 教教材 ” 向 “ 用教材 ” 改变。我想请问陈老师: “ 您是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的? ”
专家: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对待教材的态度,以前 “ 教教材 ” 是把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来看待的,教师为了完成大纲提出的教学任务,整理教材,整合知识,再按照一定的层次教授下去。教学活动是驱使、压迫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根据老师的要求达到一定的学习效率,掌握教材中给予的知识。 “ 教教材 ” 突出的特点是填鸭灌输,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对于教科书中的内容和知识,老师也只是完整地再现教材内容。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上述这些都要更改。
“ 教教材 ” 与 “ 用教材 ” · 教学活动的中心轴的转变 围绕教材转 —— 围绕学习需求转 · 教学活动中的资源观的变化 完全接受和再现 —— 选择接受和使用 首先是教学活动中心的改变,以前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心是围绕教材转,教师考教材,学生背教材。而现在则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去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教材中提供的信息和观点。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学活动的一切行为都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需要去完成。新课程里面体现教学的活动中心由围绕教材转到围绕学生的转变。第二个转变是教学活动当中资源观发生改变。以前教师总认为教学活动当中应该对教材当中的知识进行完整地接受和再现,只要把教科书当中的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是就达到了教学效果。可现在不一样,我们要选择教材中优势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活动当中的资源观念需要发生改变,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主持人: 各位老师能不能再具体一点谈谈?
专家: 培训中有一些老师也提出了疑问:新教材内容多、课时少,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高中历史课程新教材中的内容,我们在讲授时对学生熟悉的、基础的知识可以从简,对于学生没有基础、掌握起来有难度的新知识老师可以讲得详细点,这样就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第二,我们还可以从学生学习能力的方面来改造教材,可以从 “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 的思维学习程序来处理教材,比如后面介绍的刘强老师的 “ 了解、理解、见解 ” 的方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实践。
专家: 我赞成杨老师的意见,如何用教材确实有很多讲究。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老师备课当中要精心选择知识点,因为教材本身是具有弹性的。它既要反映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我们课程教学的底线,是最基本的要求。而我们的教材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还有为了把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更清楚、深入的表达出来,它必然会涉及到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相关知识的铺垫等等,那么这样一些知识我们老师就要注意到,要考虑到我们学习对象的学习程度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